Skip to main content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唐骋华解读

关于作者

苏秉琦,中国著名考古学家,有“考古学泰斗”之称。早年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历史系,1952年在北京大学创立了中国第一个考古学系。苏秉琦主持过多项重要的考古发掘,并以毕生精力探索中国文明的起源,力图重建中国上古史。代表作有《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华人·龙的传人·中国人——考古寻根记》《中国文明起源新探》等,并主编多卷本《中国通史・远古部分》和《考古学文化论集》。

关于本书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最早于1997年由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出版,2000年三联书店推出大陆版。这部著作可以看作苏秉琦的绝笔。书中,苏秉琦总结反思了一生的考古经验,以颠覆性的论述,阐述了自己对中国文明起源的思考,对考古学界、历史学界,甚至其他领域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核心内容

长期以来,主流观点认为,中国文明起源于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即“中原中心论”。然而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的考古研究证明,这个说法不靠谱。实际上,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各个区域都涌现出璀璨的古文明,从北到南、由东而西,随处可见。如果把中华大地比喻成天空,那么,这些古文明就是空中的星星,它们争奇斗艳,散发着夺目的光芒。这就是“满天星斗说”。经过数千年的变迁,这些散落在各处的星星,逐渐吸纳到地理优越的中原地区,交流融合。在这个基础上,诞生了中国最早的三个王朝——夏、商、周。中国文明,也就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形成、成熟。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这期为你解读的是一本考古学著作,书名叫《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中国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这可能是很多人的“常识”了。但在这本书里,作者基于考古发现,对这个老问题,给出了一个新答案。他纠正了过去那种过分夸大中原古文化、贬低周边古文化的“中原中心论”,认为中国的文明起源其实是“满天星斗”。也就是说,在新石器时代,中国这片土地上涌现出了各种不同形态的文明,精彩纷呈。

既然作者要反驳的是“中原中心论”,我就先给你简单介绍一下这个说法。按照中原中心论的思路,中国文明起源于黄河中游,随后向周边扩散,最终传遍了整个中国。这个说法是怎么来的呢?1921年,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在河南仰韶村发现了一处远古文化遗址,遗址里有许多石器和陶器,距今约6000年。这意味着在很早以前,这片区域就有人类生存,而且这些人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技术,发展出比较成熟的文明。因为遗址位于仰韶村,所以这个文明被称作“仰韶文化”。

在之后的几十年里,考古学家们又发现了大量仰韶文化遗址,而且这些遗址基本都在黄河中游一带,所以当时的人们认为,仰韶文化是中国最早的文明。相应的,黄河中游就被认定为中国文明的发源地,“中国文明起源于黄河中游”的说法也被正式提出来。由于黄河中游跟中原地区基本重合,所以,这种说法又被叫做“中原中心论”。

然而,随着考古工作的推进,新材料不断出来,考古学家发现,并不是黄河流域才有古文化遗址。实际上,东北、四川、长三角、珠三角等地都发现了古文化遗址,可以说是遍布全国各地。它们的历史不比仰韶文化短,取得的成果也不比仰韶文化低,有的甚至出现得更早。于是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起,越来越多的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对中原中心论提出了质疑,有的还尝试重新解释中国文明的源头。《中国文明起源新探》的作者苏秉琦,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位。

苏秉琦是中国现代考古学家,1909年生在河北,1997年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他在北京大学创立了中国第一个考古专业,一生都致力于考古研究。在考古学界,苏秉琦有“泰斗”之称,这本《中国文明起源新探》是他的绝笔。在这本书里,苏秉琦总结反思了自己一生的考古经验,推翻了“中原中心论”,进而提出“满天星斗说”来取代它,阐述了自己对中国文明起源的看法,对考古学界、历史学界,甚至其他领域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这本书究竟讲了什么?我会分成三部分来讲。首先,什么是“满天星斗说”。然后,按照这个说法,我们应该如何解释中国文明的起源。最后结合最新的考古成果探讨一下,今天,我们应该怎么认识和理解“满天星斗说”?

第一部分

首先需要确定一下年代,就是“满天星斗”这个现象,出现在什么时代?苏秉琦把它限定在新石器时代。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开始于大约1万年前,结束于距今约5000年前。在这5000多年的时间里,人类文明取得了重大突破:人类以石头、泥土为原材料,制作了越来越多的器具,特别是各种形式、各种色彩的陶器,成为新石器时代的标志;农业和畜牧业也出现在这个时期,人类学会了种植小麦、大麦、扁豆、豌豆等农作物,驯养猪、狗、牛、羊等家畜。从此,人类摆脱了四处漂泊、寻找食物的命运,过上了定居生活,依靠农业和畜牧业维持生存,扩大生产,这为文明的快速发展,准备了条件。所以在全世界各个地区,都出现了人类文明。反映在考古学上,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非常多,呈爆炸性增长,它们的文明水平,也比从前上升了一个台阶。

中华大地上同样如此。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各区域都涌现出了璀璨的文明。如果把中华大地比喻成天空,那么,这些文明就是挂在空中的星星。它们争奇斗艳,争相散发着夺目的光芒,这就是“满天星斗说”。它的具体含义是,在新石器时代,各种类型的古文明,遍布在今天中国版图上的各个地方,从北到南、由东到西,几乎随处可见。

看到那么多星星,你是不是有一种数都数不过来的眩晕感?如果把这个时期的文化遗址一个个罗列出来,什么仰韶文化、红山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就更令人晕头转向了。

好在,苏秉琦根据这些文化的特征和发展道路,进行分门别类。他把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分成了两大板块,一个是面向欧亚大陆的板块,一个是面向海洋的板块。这两大板块,每一个又都包含三大文化区,合起来总共是六个。这六大文化区构成了中国文明的基本盘。你看,这样一划分,思路就清楚多了吧。

第二部分

那么,这六大文化区是如何分布的呢?它们又是怎样塑造了早期的中国文明呢?下面讲的第二部分,我们就跟随苏秉琦的思路,去做详细的了解。

我们先来看面向内陆的板块。顾名思义,这个板块位于中国内陆地区,如果站到更高的层面,它属于亚洲腹地。就是说,这个板块跟中亚、西亚的交流比较多。起源于中东的古老文明,也是通过这条路与中国文明发生关系的。

面向内陆的板块又可以分成三个文化区,北方文化区、中原文化区、西南文化区。其中的中原文化区,前面说过,在黄河中游,是发现仰韶文化的地方。这里,我们不再做详细介绍,我们重点来看看北方文化区和西南文化区跟中原的关系。这个关系,简单地说,北方文化区是原生态的,它深刻影响了中原文化区。而西南文化区相对独立,它跟中原的联系,开始得比较晚。

从留存的古人类遗址中,能很明显地看出这种有趣的关系。例如,北方文化区发现了红山文化和夏家店文化,这两个古文化遗址,分布在内蒙古、辽宁和河北的交汇地带,包括今天的北京和天津。从时间上看,红山文化大约出现在五六千年前,比夏家店文化早一两千年,所以可能是它的前世。

考古学家发现,在这两个古文化里,农业都占据重要位置,人们靠农作物生存,饲养家畜作为辅助。这说明人们已经开始定居,生活变得稳定。而且越到后期,定居就越普遍,所以形成了很多村落。比如,辽宁喀左县已发现300多处古村落遗址,比现代居民点还要密集。这表明农业水平有了较大发展,能养活更多人口。

同时,考古学家还发掘出许多陶器、铜器、玉器,甚至是青铜器。我们知道,在古代,青铜器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只有统治阶层才有资格使用。青铜器的出土,说明北方文化区在几千年前就形成了等级制度,有上层社会,有底层社会。根据这些线索,苏秉琦推断,北方文化区已经超越了原始社会,发展成国家,至少是国家的雏形。这在时间上,要比中原地区出现得早。

所以苏秉琦认为,北方文化区属于原生型文明,具有强烈的原创色彩。而一直被当做文明源头的中原文化区,其实是次生型文明,是在北方文化区影响下,以北方文化区为样本发展起来的。就是说,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很可能是受北方文化区的影响,而成长、成熟起来的。苏秉琦的这个观点,对中原中心论无疑是沉重一击。

而另一个文化区,也就是西南文化区的考古发现,对中原中心论的挑战就更大了。西南,包括江汉平原和四川盆地两部分。江汉平原位于湖北省中南部。它的古文化以本土文化为主,外来因素只占少数。那么,江汉平原的本土文化是什么呢?苏秉琦认为是楚文化。

我们以为的楚国,是周代的诸侯国之一,但实际上,在被册封前,楚国独自发展了很长时间,和中原没有太多交集。例如,江汉平原发掘出几千个楚国墓地,它们的风格、随葬器具,和中原地区很不一样,有鲜明的楚文化特色。楚国这种独立性持续的时间相当长,而且非常顽强。一直到秦国统一天下,楚地仍然不服,这才有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说法。意思是就算楚国只剩下三户人家,灭亡秦国的,也一定是楚国。果然,最终推翻秦朝统治的项羽、刘邦,都是原先的楚国人。

江汉平原的西面是四川盆地。远古时候,这是一个神秘地区,因为它四面环山,交通不便、环境封闭,形成了独特的文明形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三星堆。一般认为,三星堆文明起源于5000年前,延续了约两千年。三星堆出土了上千件青铜器、玉器、金器,它们的造型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兴趣。例如大立人青铜像,高2.6米、重180公斤,头戴高帽、相貌奇特,外形和东亚人非常不一样。在中国的其他文化遗址里,没有与之相似的。那三星堆究竟是本地的,还是外来的?这个问题,考古学家还在探索中,但可以肯定,中原文化区对它的影响很小。

到这里,面向欧亚大陆的板块就讲完了。你有没有发现,即便在同一个板块里,中原文化区都不算顶级大咖?以此类推,它对另一个板块的影响,也不会太大。

那么下面,我们就来说面向海洋的板块。这个板块在中国的沿海地区,也包含了三个文化区,从北到南排列,依次为,东方文化区、东南文化区和南方文化区。

由于受中原中心论影响,长期以来,这三个文化区的重要性被忽视了。人们以为,它们是在中原文化的熏陶下发展起来的。但是,半个世纪以来的考古成果,推翻了这种偏见。我们首先以东方文化区为例,它的中心区域在今天的山东省,根据考古发现,这个地方,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两个有传承关系的古文化。

第一个是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000年,跟中原的仰韶文化几乎同步。在它之后,崛起了龙山文化,距今大约4000年。这两个古文化,都以农业为主,而且在陶器、玉器的制作上达到了很高水平,它们甚至发展到了铜石并用阶段。什么叫“铜石并用”呢?就是说石头仍然是主要的工具,同时,人类又初步学会了开采铜矿、冶炼铜器,所以开始使用铜器。这是新石器时代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接下来,随着青铜冶炼技术的提升,人类将进入青铜时代。

有意思的是,东方文化区还有一些独特的风俗,比如,人长到青春期的时候,要拔除一对牙齿。这在其他的中国史前文化中很少见。这说明,东方文化区有自己的风俗,绝对不是一句“受中原文化影响”就能概括的。

东南文化区同样如此。这里的东南,以长江下游和太湖为中心,包括安徽、江苏、浙江和上海。东南文化区的古文化遗址非常密集,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两处——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

河姆渡文化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镇,最新的考古成果,把它的时间上限推到了7000多年前。这个资历可比仰韶文化还老。当然,河姆渡文化之所以重要,不只是因为它的资格。考古学家从河姆渡遗址中找到了大量的古代稻壳,这就说明,这个地区的古人,是把水稻当作主食的,这和以小麦为主的北方农业不一样。由此,导致了北方和南方在饮食习惯、风俗传统及生活方式上的显著差异。所以说,南北文化差异在远古时期就形成了。

另外,河姆渡文化的制陶技术,以及在陶器上绘制的图案,跟北方也不同。综合上面好几个特点,苏秉琦认为,河姆渡文化起源于东南本土,不是从中原传过来的。

比河姆渡文化晚出现的良渚文化,同样起源于东南本土。从生产力水平看,良渚文化已进入农业阶段,除了水稻,人们还种蚕豆、花生、芝麻等农作物。手工业也有一定发展,丝麻织品、象牙制品十分普遍。从社会结构看,良渚文化形成了社会等级制,有了贵族和平民的区分。考古学家发现,贵族的墓地宏大、精致,相反,平民的墓空间狭小、装饰简单。随葬品也很能说明问题:贵族的随葬品是玉器,并且越是重要人物,随葬的玉器种类越多、质量越高;平民的墓地里通常只有小型玉器,或者根本没有。我们知道,在古代,玉是主人身份、地位的象征。良渚文化对玉的使用有着严格规范,说明它形成了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即将从原始社会发展成国家。

最后来看南方文化区。它的地理范围,按照苏秉琦划定,从鄱阳湖流域到珠江三角洲,包括今天的江西、福建、台湾和广东。以前学者们认为,这片区域开发得比较晚,所以称它为“蛮荒之地”。但是1962年,考古学家在江西省北部发现了好几个古文化遗址,研究表明,这些遗址也诞生于新石器时代。至于珠江三角洲,它的古文化是不是独立起源,还不好说。不过,在古代,珠江三角洲跟东南亚的交通更方便,所以历史上,闽南和广东跟东南亚有着紧密的联系,受到的影响反而比中原地区更大。

到这里,两大板块、六个文化区,就都介绍完了。你可能会产生一个疑问:既然大部分文化区都是独立起源的,具有鲜明的本土特色,那么,它们是怎么汇聚成“中国文明”这片灿烂星空的呢?

这就要说到中原文化区的作用了。有必要强调下,苏秉琦质疑的是“中原中心论”,他认为中国文明诞生在黄河中游,然后向四周扩散这种说法,简单粗暴,不符合历史。但是,苏秉琦并没有否定中原地区在中国文明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这个作用是什么呢?简单地说,中原地区像个大熔炉,文明不断涌进来,在里面互相碰撞、互相融合。我们所说的中国文明,就在这个过程中慢慢成形、成熟。打个形象的比方,古文化的星星汇聚起来,构成了中国文明这个灿烂星空。

中原地区之所以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和它的地理环境是分不开的。中原主要在今天的河南省西部,尤其是洛阳到郑州一带最为重要。摊开地图就会发现,这片区域的位置十分特殊:它的周围是崇山峻岭,只有中间一大块是平原,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适合发展农业。相比山区,平原的交通也方便得多,有利于贸易往来,聚集人气和财富。

然后我们惊奇地发现,中国的六个文化区,都是按照这个地理特点分布的。就是说,中原文化区被其他五大文化区围绕着,它是中心区域。所以古时候,中原地区有一个很牛的称呼:天下之中。天下的中央。

这样的地理位置带来了一个重要的影响,那就是,四面八方的文化都可以进来,因为从高处往低处走总是更容易一些。反过来,中原文化要跨过高山传到外面去,就有些困难。所以苏秉琦认为,根据这个地理条件,中原地区很难产生独立的文明,即便产生了,也容易被外来文化打断。而且,闯进来的外来文化不止一种。

我们以中国最早的三个王朝,夏、商、周为例。这三个王朝的统治中心都在中原文化区,然而,苏秉琦说它们都是“外来户”。夏朝人可能是从东南来的,商朝人可能来自东北,周人的发源地本来被认为是周原,即今天的陕西宝鸡,但新近的研究表明,可能还得往西面找。虽然夏商周的具体起源至今没搞清楚,不过可以肯定的是,黄河流域不是它们的老家。以此类推,比夏商周更早的仰韶文化,可能也不是在中原土生土长的。就算是,它的文明水平之所以发生了实质性飞跃,也是受到了其他文化的强烈影响。

尽管夏商周的统治者都是外来户,但是,它们在中原地区扎根,利用这里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地理条件,不断提升自己的文明水平,并且最终,超越了原始社会,发展出了更高级的文明形态——国家。其中,周朝的作用又是最大的。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知道,夏朝和商朝,并不是秦汉那样的统一大帝国,它们的有效统治区域,局限在中原地区,对其他文化区的影响力,比我们想象的要小很多。一直到武王伐纣,周朝推翻了商朝,情况才发现了根本性变化。

周朝建立后实行分封制,就是把王室成员、功臣分到全国各地,在那儿建立诸侯国。其中有不少地方,从前并不受商朝的统治,所以这个分封的举动,相当于拓展领土。在这个过程中,六个文化区被纳入到统一的国家当中。具体来说,中原地区是周王室的核心区域,北方文化区建立了燕国;东方文化区建立了鲁国和齐国;东南文化区建立了吴国和越国;西南文化区的一部分,即江汉平原,建立了楚国,楚国后来又将南方文化区纳入到版图中;西南文化区的另一部分,即四川盆地,后来被秦国征服,成为中国文明的组成部分。

这样一分析,中国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就比较清晰了。首先,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在东西南北各个方向,都诞生了发达的古文化。它们汇聚到中原这个大熔炉,交流融汇,形成了中国最早的国家——夏、商、周。这些王朝,利用丰富的资源和优越的地理条件,凝聚了强大的实力,反过来,把周边地区的古文化,吸纳到自己的国家组织中。中国文明,也就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慢慢成熟。这就是“满天星斗说”的完整含义。

第三部分

你可能要问了,苏秉琦的这个观点,到底有没有道理?这也是我们最后要延伸补充的内容:今天,我们应该怎么认识和理解“满天星斗说”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这本书,是苏秉琦对20世纪70年代以前中国考古研究的总结和反思。那个时代,因为技术手段的局限,苏秉琦主要是根据出土陶器、青铜器来研究古文化遗址的,这必然有不足的地方。现在二十多年过去了,考古技术得到了很大提升,促成了很多新的考古发现,所以这本书里的一些说法,有必要做一些调整。其次,“满天星斗说”的贡献,是提供了新思路和大框架,在细节上肯定有不足的地方,苏秉琦对文化区的划分也不一定准确。尽管如此,“满天星斗说”依然有它不可替代的价值。

第一,它质疑甚至推翻了“中原中心论”。这本书出版前,主张“中国文明起源于黄河中游”的“中原中心论”,还是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的主流观点。“满天星斗说”出来后,对学术界产生了巨大冲击。学者们意识到,中原中心论确实简单粗暴,很多事情都解释不了。特别是最近二十年,中国考古不断出现重大进展。例如,考古学家对东南文化区的良渚文化有了更完整、更深入的了解,有学者提出,良渚文化已经上升到国家阶段,不再是原始社会。如果这个说法成立,将意味着东南文化区比中原文化区更早地迈入国家阶段,文明层次更高,那样的话,“中原中心论”就更站不住脚了。当下,“满天星斗说”已经得到了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广泛认同,大家的思路是一致的。

第二,满天星斗说的大方向是正确的。苏秉琦的两个板块、六大文化区,究竟该怎么划,存在很多争议。但是整体而言,“满天星斗说”指明了一条路。其实,苏秉琦的观点并不孤独,比他更早的著名考古学家张光直就提出了“相互作用圈”的概念。张光直把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分成七个部分,它们各自起源,相互影响,最终汇聚成中国文明。所以中国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另一位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也很早就对中原中心论进行了质疑,他认为中国文明是“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值得一提的是,对张光直和许倬云的研究,苏秉琦晚年是知道的。他的“满天星斗说”,应该也受到他们的启发。因此可以说,苏秉琦、张光直和许倬云这三位学术大咖,思路是一致的。

近些年,“满天星斗说”又有了新的进展。考古学家许宏主持二里头遗址的发掘工作长达18年,他结合最新考古成果,把中国文明的起源分成三个阶段:满天星斗、月明星稀和皓月当空。满天星斗是沿用了苏秉琦的概念,指的是在新石器时代,全国各地都涌现出文明社会,璀璨夺目、热闹纷呈。之后,中原地区出现了文化发达、实力强大的政权,并最终建立起夏、商、周这样的王朝。中原王朝就像月亮一样,映照天空,许多独立的文明被它吸纳,天空变得“月明星稀”了。而等到秦国统一天下,汉朝巩固了中央集权制,夜空中就只有明晃晃的月亮。这就叫“皓月当空”。

可以看出,许宏的这个观点是对“满天星斗说”的细化和深化,也是后一代的考古学家,对前辈学说的继承和发展。这也表明,时至今日,“满天星斗说”依然有它的生命力,能够给年轻学者带来启发。

总结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到这里就讲完了,最后我们再来总结一下这本书的几个要点。

首先,我们说了什么是“满天星斗说”。考古证明,在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四川盆地、山东半岛、长江三角洲及珠江三角洲,都发展出了各自的文明。它们就像天上的星星,遍布中华大地的各个区域,璀璨夺目。

接着,我们具体说了中国文明的两个板块和六大文化区。这些文明,可以分成两大板块,每一个板块各自包含三大文化区。面向欧亚大陆的板块,它包含的文化区有北方文化区、中原文化区和西南文化区;面向海洋的板块,它包含的文化区有东方文化区、东南文化区和南方文化区。

说完了这几个文化区,我们又重点说了中原文化区的作用。中原文化区恰好被另外五大文化区围绕,它就像个大熔炉,各种文化聚集在这个熔炉里相互碰撞、互相影响,逐渐产生了中国最早的三个王朝——夏商周。这些王朝凝聚了强大的实力后,向外拓展,逐步把另外五大文化区吸纳到同一个国家组织当中。我们今天所说的中国文明,也就在这个多种文明互相融合的过程中,成形、成熟了。

最后我们说了“满天星斗说”的当代价值。虽然在细节上存在着一些错误,但大方向是正确的。随着中国考古学的不断进展,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它比中原中心论更合理,更能解释中国文明的起源。

撰稿:唐骋华

脑图:摩西

转述:李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