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历史地理》| 大象公会解读
关于作者
本书作者侯仁之先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科的奠基人、开拓者和学术泰斗。他1940年毕业于燕京大学,1949年获英国利物浦大学博士学位。学成归国后,侯仁之将历史地理学引入中国,在北大地理系设立相关课程,成为公认的“中国历史地理学第一人”。
关于本书
这本书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界第一部关于城市历史地理的专著。本书对北京城的起源、发展以及历代水源的开辟方面的问题都做了系统科学的阐述,无论是在侯仁之个人的学术发展历程中,还是在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史上均具有重要的标志作用,而且对于今天的城市规划与保护来说,也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核心内容
全书从历史地理的角度介绍了北京城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西周至隋唐的北方边疆之城,对应的是蓟城;第二阶段是,辽金时期形成中的国家中心,对应的是辽南京和金中都;第三阶段是元明清的王朝都城时期,也就是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本期为你解读的书是《北平历史地理》。这本书告诉我们,北京城的起源和发展是怎样的,北京怎样由一个边疆城市成长为国家中心、王朝都城。
今天要给你解读的这本书《北平历史地理》,不但有助于我们了解北京的历史地理知识,也是以北平为引子,讲述古代都城选址和城市发展的脉络。北平从先秦开始,只是中国北方边疆地区的一个较大型城市,但是因为靠近北方长城带,长期处于南方农耕文化和北方游牧文化的交流融合地带。不同文化集团之间的冲突与交流,慢慢促使北平城从早期的地方城市,逐渐上升为北部中国的政治中心,乃至全国的政治中心。这条地理的脉络,也是我们了解中国历史重要的视角。
作者侯仁之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科的奠基人,这本书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界第一部关于城市历史地理的专著。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侯仁之担任北京大学副教务长,并兼任刚刚成立的地质地理系主任。自此,“历史地理学”便正式出现在中国大学的课程设置中,侯仁之成为公认的“中国历史地理学第一人”。 可以说,无论对候先生个人的学术发展来说,还是在中国学科发展史上,这本书都有重要的标志作用。即使是在60多年后的今天,仍然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侯仁之对北京的感情非常深厚。他在学术和生活方面,都分外关注北京的古迹。最著名的,要数侯先生保护莲花池的故事。如果没有侯先生的积极奔走,莲花池这个重要的地标在配合北京西站的建设时就被填埋了。根据侯先生的考证,莲花池是老北京的重要水系,“先有莲花池,后有北京城”,北京城起源的蓟城正是靠此形成定居点,后来的金中都也是依靠这处水源建的都城。最终,原本要建在莲花池上的北京西客站主楼东移了100米。下次你路过北京西站,如果时间充裕,不妨去参观一下莲花池公园,这是一个比北京历史更悠久的历史地标。
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下面,我就为你详细介绍书中的内容。书中内容分为三大板块,是沿着北京城的发展史来叙述的,从西周一直写到明清。这三部分分别是:西周至隋唐的起始时期,北方的边疆之城;辽金时期的过渡阶段,形成中的国家中心;元明清的发展时期,辉煌的王朝都城。
不过,在展开之前,我们首先要关注一个问题,北京为什么在今天这个地方发展起来,它受到了哪些地形地貌方面的影响?
民国时的北平城的周围,有一个半封闭小平原,三面环山,一面开敞,这片小平原就是北平湾。在北平湾里有很深的沉积层,这个沉积层的厚度非常深。东城区的协和医院有一口水井,已经挖到200多米深,仍未没有达到下面的基岩。这片平原构成了北平城的基础。
北京不但是北平湾的中心,也是华北平原与北方的山地和高原之间,南北陆路交通线的天然交点。北面和东北面有燕山山脉,西面和太行山脉以及秦岭余脉相接,所有的交通线都经过这里。北京是从北向南的起点,也是从南到北的汇合点。
这一部分地形地貌和交通区位的分析非常重要,可以说是整篇论文的立足点。过去曾经有外国学者认为北京之所以在今天这个地方发展起来,是古代巫师占卜的结果,而现在便可以有理有据地反驳这样的观点了,北京的选址是有地理方面的科学依据的。北京地处北平湾,又有浑河和白河可以发展水利和水路交通。因此,北平城的原始聚落——蓟城选址在了这里,成为游牧草原到农耕平原最短天然通道的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