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 怀沙解读
关于作者
艾萨克·阿西莫夫,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家,科普作家,一生著书近500本,代表作有《基地》系列、《银河帝国》系列和《机器人》系列。他提出的“机器人三大定律”被称为“现代机器人学的基石”。
关于本书
《基地》七部曲是阿西莫夫的代表作,是一部150万字的经典史诗巨著,创作时间跨度长达50年。它几乎获得了科幻小说能获得的所有荣誉:奖项、销量、社会影响。《基地》还被评为 “人类有史以来最好看的系列小说”,它帮助整整一代人建立了科学观,影响过 NASA 的科学家们,也影响过世界上最极端的势力——本·拉登的基地组织。
核心内容
在未来,人类成立了一个遍布银河系的银河帝国。帝国有一个皇帝,分封了诸多领主和贵族。一位叫谢顿的天才数学家预测,银河帝国会迎来一段长达3万年的混乱期,此间生灵涂炭,科学退步。为了避免这个悲剧,必须建立一个叫“基地”的组织。在这个过程里,基地成为了各方争夺的焦点,各种旧势力和野心家怀着各自的目的,相继加入争夺。经过漫长的斗争,基地的英雄们最终战胜了这些势力,而基地背后的操纵者也露出了真面目,原来这一切都是由一个叫丹尼尔的机器人策划完成的,而整个银河帝国其实是一个由机器人和人类共治的政体。在未来,机器人将继续控制银河帝国的走向。

前言
你好,欢迎你每天听本书。我是怀沙。我们继续来说科幻。这期音频我们来说世界科幻三巨头之一的阿西莫夫的代表作《基地》七部曲,这是一个150万字的长篇巨著。音频时长可能有50多分钟,我把这七部曲一次性给你说完。
在世界科幻小说界,要论作品名气,《基地》系列说就是第一名,这个基本没有争议。《基地》这两个字,可以说就是科幻小说的代名词。1966年,世界科幻小说协会颁发了一个含金量特别高的奖项,叫:“人类历史上最好看的系列小说”,最后,《基地》系列小说战胜了《魔戒》系列小说,把这个奖项拿下了。这是来自科幻小说界的评价。同时,《基地》小说的社会影响力,也是人类所有科幻小说里最大的。它帮整整一代人建立了科学观。我曾经看过一个记载,有一次NASA的科学家在开会,有人问,是《基地》的粉丝请举手,结果全屋人都举手了。
但在另外一边,这套书也影响了一个坏人,恐怖分子本·拉登。在“9·11”恐怖袭击之后,本·拉登接受英国《卫报》采访的时候明确说过,我这个“基地组织”的名字,就是受《基地》的影响起的名。本·拉登认为自己做的事,和小说里主人公一样,是一个正义的事业。所以我们看,《基地》是带着各种光环的,它是科幻小说界的头号老大,人类历史最好看的系列小说,它影 响过这个世界最科学的大脑,也影响过世界上最极端的势力。
那我们要问,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能给世界造成这么大的影响呢?重要的事说三遍,重要的故事我们也来讲三遍。我们这个音频会从三个角度,帮你把《基地》这个系列说三遍,但每次用不同的时间线来说。第一遍,我们沿着作者阿西莫夫一生的时间线,看看他是怎么创作《基地》这个故事的;第二遍,我们沿着《基地》故事情节的时间线,给你说一个超级浓缩的故事梗概;第三遍,我们沿着人类20世纪发展的时间线,把人类20世纪的重大事件和《基地》的小说情节,做一个对比。
第一部分 一部写了一生也没有写完的作品
我们来看第一条时间线,来看看《基地》小说和阿西莫夫的关系。《基地》七部曲的创作跨度是整整50年,半个世纪。创作过程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上世纪30年代末说起。1937年,美国的科幻文学杂志《惊奇故事》的主编发现,有一个叫阿西莫夫的17岁小伙子,9次投稿,9次被退稿,但是还在写。主编觉得这个年轻人挺有意思,就约小伙子见了一面,见面之后觉得小伙子还挺有灵气的,就鼓励了他两句。这次鼓励很重要,鼓励出了一个科幻大师。阿西莫夫,1920年出生在苏联,是一个犹太人,他在3岁的时候,跟着爸妈移民到了美国,在给《惊奇故事》杂志投稿的时候,阿西莫夫当时正在上大学。他唯一的爱好就是写作,说白了就他手痒痒,没 事干总想写。钱钟书说过一句,这是一句毒鸡汤,他说我们年轻时总是把我们的创作“热情”误以为是我们的创作“才能”,但是阿西莫夫是又有热情,又有才能。
经过主编的鼓励之后,阿西莫夫的故事就发表出来了,然后他就进入一个创作的喷涌期,这个喷涌期持续了多久呢?持续了一辈子。阿西莫夫的一生,都保持着其他作家喷涌期才有的高产量,在72年的人生里,他平均一年出版9本科幻小说,这个纪录到今天也没人能打破。
好,下边我们就要说到《基地》了。1942年5月,阿西莫夫,发表了一篇叫《基地》的短篇小说,英文名叫《foundation》。在自传里,阿西莫夫说,当时他是受《罗马帝国衰亡史》的启发,就想,我能不能也写一个银河帝国的兴衰史呢?这一年他22岁。然后在接下来的8年时间里,阿西莫夫又在这个《基地》故事搭好的框架里,写了关于《基地》的好多篇中篇和短篇小说,都在杂志上发表出来了。这时候,阿西莫夫的状态是,在科幻圈很有名气,但是没赚着什么钱,写作还只是一个业余爱好,稿费根本养活不了一家人,日子过得也挺紧巴的,他当时是白天上班,晚上回家埋头写小说。
改变阿西莫夫命运的是1961年,当时他已经41岁了。有一个出版社把8个零散的《基地》故事整理成了三本书,统一起名叫《基地》三部曲,重新出版了。结果这下轰动世界了,阿西莫夫钱也赚到了,名声也更大了,变成职业作家了。至于《基地》小说为什么突然变火,一方面有出版社的功劳,所以找一个好的出版社非常重要,同时,它也是一部生逢其时的小说,关于这个原因我们在后面会提到。
好,这是《基地》创作的第一阶段,《基地》3部曲阶段。
成名之后,阿西莫夫就进入更高强度的创作状态 ,他每天就是坐在打字机前,身体一动不动,手指头噼里啪啦敲字。阿西莫夫写科幻,就跟我们吃饭一样,有一次,他参加一个电视综艺节目,为了表现自己写科幻小说有多容易,他当场让人把打字机拿来,花了30分钟现场构思,现场写了一篇科幻小说,大家全服了。阿西莫夫的一生写了467篇作品,他是那种脑子里奇思妙想乱蹿,才华横溢的那种人。但是,在阿西莫夫创作力最旺盛的这段时间,他没有续写《基地》,他认为《基地》这个故事已经讲完了,是个完结状态,但读者和出版社想让他写,不停地跟他说继续继续,有一个出版社给阿西莫夫拍了5万美元稿费。阿西莫夫就想,那就试试呗,他就先把自己22岁写的《基地》三部曲重新看了一遍,看完之后,觉得有必要把这些年的一些新认识,加到《基地》这个故事里去。
1982年,也就是时隔40年后,60岁的阿西莫夫决定续写《基地》,这就是后来的《基地45》。《基地45》是一部老中青全拿下的作品,当年的读者能找回当年的感觉,新读到的人也会觉得很有意思,就算在今天看,也不过时。比起《基地三部曲》,故事有了重大转向,并且在一个超大脑洞里结束了。《基地45》就是《基地》写作的第二阶段。
《基地》写作的第三阶段,是阿西莫夫生命的最后4年。在1988年的时候,阿西莫夫已经是科幻界最著名的科幻作家了。他6次获得雨果奖,也获得了星云奖终身成就大师奖,这两个奖项,就是世界科幻的最高奖项。人们用阿西莫夫的名字命名杂志,用阿西莫夫模块来命名机器人的人机安全系统,阿西莫夫在小说里提出的机器人三大定律,也已经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概念。当时科幻界流传着一句话,叫:阿西莫夫只有一个,用来表达对大师的珍惜。不过在1988年,阿西莫夫 的身体越来越不好了。
就在这个时候,阿西莫夫宣布,他要续写《基地》,他决定把人生最后的创作时间留给《基地》这个故事。但他没沿着《基地45》的结局继续讲故事,而是写了两部前传,讲的是《基地》三部曲之前的故事。阿西莫夫在自传里写到,我的时间不多了,但我希望写到最后,在停止呼吸的那一瞬间,如果能趴倒在打字机前,鼻子卡在两个打字键之间,才好呢。
但是很遗憾,阿西莫夫没能达成这个愿望,因为身体太虚弱,还是被人送到了医院。他在床前还口述了最后一篇文章,在这篇文章里他说,自己度过了漫长美好的一生。几天之后,阿西莫夫与世长辞。在阿西莫夫离世的时候,《基地7》的第五章刚开了一个头,留下了一部未完成的作品。但故事的大方向已经定型了,出版社请了一个熟读《基地》的作家,写成了《基地7》。大师最后4年,还有两部前传,这就是《基地》的创作的第三阶段。
那我们回头看一下,《基地》断断续续写了50年,我们看到了一个人从文艺青年,变成畅销书作家,再变成大师的过程。早年是凭兴趣写,中年是被读者和社会推着写,到了老年,是自己主动要写。那我们要问,为什么阿西莫夫要把生命的最后时间,留给《基地》呢?他为什么要续写一部曾经认为已经完结的作品呢?这是因为,阿西莫夫在对自己作品做一个整合工作。
我们看到,那些伟人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总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自己的理论和著作形成一个又大又完整的体系,以一个自洽的、协调的统一理论出现。打个比方,有点像爱因斯坦最后在追求统一场论,在文学上,阿西莫夫也在追求自己的统一场论,用一套完整的理论来统领自己的整个小说。
阿西莫夫一生的著作非常多,但有三个系列作品最出名,分别是《基地》、《机器人》和《帝国》。《帝国》和《基地》这两个作品的联系天然就比较紧密,他们讲的都是公元1200世纪的银河帝国的故事。但《机器人》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就比较早,大概是公元35世纪左右的事,讲的主要是人工智能和人类的矛盾。
在阿西莫夫的创作后期,他就想把这三部作品拢在一起,在时间线上统一,还有在价值观上统一起来。1985年,阿西莫夫给《机器人》系列写了一个尾巴,叫《机器人与帝国》,这就是机器人系列向后面的银河帝国的故事伸出一只小手,意思是,咱们连成一个故事吧,现在只要让银河帝国的两个故事也朝前伸伸手,三个系列故事就连在一体了。
阿西莫夫最后阶段创作的《基地7》,就起到了这个功能,它在时间线的上面,握住了机器人系列伸过来的手,下面连接到《基地》三部曲的开头。阿西莫夫一生最重要的三部著作,就形成了一个从35世纪到1200世纪贯通的故事。这个故事从35世纪的机器人开始,到1200世纪的基地故事结尾。现在在中文世界里,这套书就是上海读客出版的一共15本的系列小说《银河帝国》。
这就是阿西莫夫在人生的最后阶段做的工作,有点像自己的统一场论。所以说,读懂了《基地》,就读懂了整个《银河帝国》,也就读懂了阿西莫夫。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基地》的情节。下个小节的标题是,一部像俄罗斯套娃一样的悬疑大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