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宪制》| 段文强解读
关于作者
苏力,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关于本书
作者在这本书中,提出了一个我们因为习以为常,而忽略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作为一个政治实体的中国,究竟是怎么形成的?我们过去都在潜意识里认为,“中国”的存在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不需要讨论。但是,只要稍微观察一下世界上的其他文化区域,就会发现,单一“文化区”并不可以天然地孕育出国家,比如印度文化区、基督教文化区还有古希腊文化区都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政治实体。这能让我们能跳出原先的历史认知和格局,来重新审视我们的国家和历史:作为一个政治实体的“中国”,不是“自古以来”“自然而然”形成的,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建设,最终构建成功的。
核心内容
一、作为一个“文化区”的中国,为什么会在公元前221年的时候,形成一个统一的政治实体。
二、在“构建”和“保持”国家的问题上,中国面临过哪些宪制难题,我们的老祖先又是如何解决这些困难的?
三、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宪制”的真正含义是什么?这对我们重新理解中国,提供了怎样的认知和视角?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是《大国宪制》,作者是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苏力先生。这是一本非常精彩的书,施展和罗胖都认为,这是一本被 市场、被读者低估的书。那么,这本书为什么会得到这么高的评价?
有两个重要的原因,第一个原因是作者在这本书中,提出了一个我们因为习以为常,而忽略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作为一个政治实体的中国,究竟是怎么形成的?我们过去都在潜意识里认为,“中国”的存在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不需要讨论。但是,只要稍微观察一下世界上的其他文化区域,就会发现,单一文化区并不可以天然地孕育出国家,比如印度文化区、基督教文化区还有古希腊文化区都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政治实体。这是这本书第一个很有价值的地方,它让我们能跳出原先的历史认知和格局,来重新审视我们的国家和历史。
这本书得到很高评价的第二个原因在于,作者在书中完全是就“中国”论“中国”,也就是只考虑、讨论和分析古代中国的真实场景和问题,而不是用西方的政治理念和历史研究方法来解构中国。
过去我们熟悉的很多历史和政治名词,比如“封建主义”“民主”“专制”等,都是西方历史观念下的产物,对西方自身的历史而言,这种分析和研究是精确和有效的,在一定程度上也适用于中国。但是,中国和西方毕竟有着完全不同的历史,如果完全用西方的观念和研究方法来讲述中国历史,就会出现偏误。比如,西方的研究者习惯认为,“皇帝”或者“国王”是代表某一个阶层的统治者,因此,在他们的历史叙述中,往往很注重皇帝的出身。但很少有西方人能理解,皇帝对于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而言,不单单是一个统治者,还是一个承担非常重要社会职责的公共角色。所以,就“中国”论“中国”,我们才能理解真正的中国。
正是在这两个价值之下,我们才能通过这本书理解一个核心的问题:作为一个政治实体的“中国”,不是“自古以来”“自然而然”形成的,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建设,最终构建成功的。
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这本书的书名“大国宪制”。这里的“大国”,指的就是中国,这里的宪制,说的不是我们国家的法律,而是建构我们这样一个大国,要进行的一系列制度设计,包括在政治、思想、文化、军事、经济等等各个方面的制度设计。
接下来,我就通过三个部分,来讲述本书的主要内容。第一部分,我们先来看看,作为一个“文化区”的中国,为什么会在公元前221年的时候,形成一个统一的政治实体。第二部分,我们再来看看,在“构建”和“保持”国家的问题上,中国面临过哪些宪制难题,我们的老祖先又是如何解决这些困难的。第三部分,我们最后来讨论一下,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宪制”的真正含义是什么?以及这对我们重新理解中国,提供了怎样的认知和视角。
第一部分
我们先来说第一部分,中国为什么会成为一个统一的政治实体?
很多时候,我们读历史都有一个障碍,就是我们身为中国人看中国历史,就像站在院墙内看墙内的景色,看什么你都会觉得很自然,但只有当你对比墙外景色的时候,你才会发现,墙内的景色有多么特别。有可能方圆百里,就这么一个院墙,剩下都是荒山。有关中国政治统一的问题就是这样。我们都知道,中国至少在周朝的时候,就形成了成熟的“华夏文化圈”,然后过了几百年,秦朝才完成了“华夏文化圈”的政治统一。今天我们再回看这段历史,会觉得这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但是就像刚才说的,在 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文化圈并不少,但能形成统一的政治实体的,并不多。
比如,大家比较熟悉的“古希腊”就从来不是一个政治实体,而是由无数个城邦组成的地理文化区。同样,罗马帝国在兴盛的时期,虽然有统一的政治实体,但是并没有相应的文化圈,所以罗马的最高宗教场所才叫“万神殿”,里面供着许多神,这些神并不是一个体系,而是分属于各种文化。而等到基督教将欧洲文化统一的时候,罗马帝国已经崩溃了,虽然历史上出现过很多尝试统一的人物,比如查理曼大帝和拿破仑,但是都不成功。所以,中国在很早的时候能实现政治统一,是一件值得详细说一说的事情。
关于这个问题,过去有一个很广泛的解释,就是说中国的地理环境,比较容易实现政治统一。而和中国差不多大的欧洲,就因为地理条件破碎,这一座山,那一条河,实现政治统一非常困难,而更利于地方自治。这个说法,听上去有道理,中国北有草原,东、南有大海,西南是青藏高原,西北是沙漠,内部空间封闭,可不是利于统一吗?但这只是表面上,如果你细致地分析一下,就会发现中国的地理环境,不仅不比欧洲好,还可能更恶劣。
比如,欧洲最大最高的山脉是阿尔卑斯山,而在中国境内,像喜马拉雅山、昆仑山、祁连山等山脉不知道比阿尔卑斯山高多少,太行山、巫山、五台山,也都跟阿尔卑斯山差不多。论河流的话,中国的长江、黄河都是世界排名长度前五的河流,而欧洲的第一长河伏尔加河和第二长河多瑙河,在世界上都排不进前十。所以,中国地理环境比欧洲地理环境更容易统一的说法,不成立。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中国得以在较早的时期就形成了统一的政治实体呢?
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是草 原,第二是黄河。我们先来说草原,大家都知道,中国的万里长城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在长城以北的地区,因为降水量不足,无法进行农业耕种,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只好采用游牧的方式生活。这种生活方式有个特点,不仅单一低效,而且极不稳定。马、牛、羊从出生到成熟的过程,远比水稻、麦子要复杂和漫长,同时草原上气候恶劣,一场瘟疫或暴风雪就能造成大规模的牛羊死亡,所以,草原的生活是极其困难的。物资不够怎么办,只有抢,而被抢的就是中原的农耕区。
所以,中国在过去几千年中,一直面临着来自北方的强大军事压力,比如匈奴、突厥、蒙古等等。这种军事压力,异常的强大,在战国时期,赵国就曾经在一次战役中面对十几万匈奴骑兵,而在汉朝初年的时候,刘邦更是曾经被40万匈奴骑兵围困在白登山上。面对这样的军事压力,中华文明想要生存,就必然要组成一个强大的统一政治体才行,否则靠一两个诸侯国,是抵挡不住草原骑兵的。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期,也正是匈奴的军事力量不断增强的时期。
第二个原因是黄河。在习惯上,我们把黄河称为“母亲河”,但是,这个“母亲”的脾气不是很好。黄河虽然是世界第五长河,但是它的含沙量是世界第一,高达40%左右,而含沙量高就会严重影响下游河道,容易引起决堤,甚至改道之类的水灾。据不完全统计,过去两千多年中,黄河引发的水患高达1600多次,其中26次改道。每一次水灾都有会造成几万人、几十万甚至几百万人受灾。所以,治理黄河一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难题。同样,面对这么大一条河流,小诸侯国是没有能力治理的,所以也必须依赖强大的政治实体的力量。这也是促使中国形成统一政治体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