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占庭帝国》Pro版 | 東西堂主解读
关于作者
本书作者是拉尔斯·布朗沃思,著名历史播客“拜占庭十二帝”主播,其轻松、幽默、深入浅出的风格,为苹果公司早期播客产品定型奠 定了基础。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纽约时报》等知名媒体,称他为“杰出的历史普及作家”。
拉尔斯·布朗沃思还著有《维京传奇》《诺曼风云》,与《拜占庭帝国》合称为“欧洲中世纪三部曲”。
关于本书
本书系统讲述了拜占庭帝国的发展演变历程,及其对欧洲和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与以往同类书籍相比,本书具有更强的故事性,突出了对具体人物的刻画和时代背景的描写。通过对不同时期执政者决策过程的详细叙述,立体呈现了帝国历史图景。
核心内容
拜占庭帝国是西方文明的拯救者。关于《拜占庭帝国》的解读将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中,将从时间、空间、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为你系统讲解拜占庭帝国;第二部分,将从外交政策、经济主权、权力结构三方面,为你梳理拜占庭帝国的国运线索;在第三部分我们将为你还原1453年君士坦丁堡之战的始末,分析战争成败的因素以及能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是《拜占庭帝国》,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25万字,我们的解读将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我会从时间、空 间、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系统讲解拜占庭帝国,让你对拜占庭形成一个总体的认知。
提到今天这本书《拜占庭帝国》,光听这名字,可能你并不会觉得陌生,在很多西方艺术作品或者历史剧里,经常听到这个名字。可以说,了解拜占庭,是了解西方文明中不能缺少的一个文化元素。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本书的副标题是:“拯救西方文明”。我们连起来看就是“拯救西方文明的拜占庭帝国”。作者认为:没有拜占庭帝国,就没有今天我们看到西方文明的一切,包括那些经典作品和伟大的艺术,也包括我们常说的自由、平等、民主、法治,这些能够标志西方文明的文化特质。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如果没有拜占庭,今天的欧洲存不存在还要画个问号。你可能会觉得这听起来有点玄,这拜占庭的地位真有这么重要吗?
唉,还真就有。因为没有拜占庭这样一个“古典文化的蓄水池”,西方人就没法重新发现古希腊、古罗马这些灿烂的文明,也就没有我们今天所说的文艺复兴啊、大航海啊等等这些。并且,在漫长的中世纪里,如果没有拜占庭这样一个巨大的屏障,所谓的西方文明,早就在阿拉伯、斯拉夫、日耳曼等外来民族的冲击下,被部落文化取代了。所以,作者说:拜占庭不仅是西方文明的拯救者,并且,它还是我们理解今天西方文明的一把非常重要的钥匙。
在众多描写拜占庭的著作里,今天我们选的这本,可以说是一枝独秀。书的作者叫做拉尔斯·布朗沃思,是目前英语世界公认的“最会讲故事的历史作家”。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不仅是一位历史学者,而且还是一位著名的播客播主。从十多年前刚有播客这个新鲜事物的时候,他就经营着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播客叫做“拜占庭十二帝”,专门以 讲故事的方式来解读历史。那时候,他还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中学历史老师,不过随着这个播客的名气越来越大,慕名而来的人也越来越多,很多人甚至以为他是一位非常资深的大学历史教授。你看,我们现在说的“斜杠青年”是不是那时候就有?如今这位斜杠青年,早已经成为了一位很有名望的“斜杠中年”。
他是多有名望呢?至少到现在为止,连苹果公司都认为,是包括拉尔斯在内的五十位播主,帮它们塑造了苹果早期播客产品的风格。而拉尔斯·布朗沃思本人,不仅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听众,也以他轻松、幽默的风格,得到很多知名媒体的赞誉。比如《纽约时报》就曾经说过“他是一位杰出的历史普及作家”。他写的《拜占庭帝国》,就好比《明朝那些事儿》的中世纪版。毕竟,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大部头的历史对很多人来讲,还是有些晦涩。能够把历史讲得生动有趣,确实需要很深的功底,甚至需要一点人格魅力。
由于拜占庭的体系非常庞大,我将分三部分给你解读。第一部分,我会从时间、空间、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帮你构建起一套关于这个庞大帝国的知识坐标;在第二部分,我将帮你梳理出一条拜占庭帝国的发展演变脉络,告诉你在拜占庭帝国存在的1100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第三部分,我会着重讲一下1453年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的陷落这个非常重大的历史事件,还有一些关于拜占庭帝国不为人知的逸闻趣事
先带你来总体认识一下拜占庭。首先,从时间上,拜占庭是罗马帝国的一个特殊阶段。它大致的跨度是从公元4世纪左右,到1453年。这个时间,相当于从我们中国的魏晋南北朝,一直到明朝。而也正是这个跨度,界定了我们常说的那个词:中世纪。
第二,空间方面,拜占庭的疆域曾经地跨亚非欧三洲。但在它存在的这一千多年里,它的领土却一直在不停地变。这其中,既有外族入侵的因素,也有内部治理的原因。
第三,政治方面,拜占庭和同时期的封建制的西欧有着很大区别,是典型的中央集权体制,也给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争取了有利条件。也正是因为如此,和同时期的西欧相比,拜占庭帝国一度领先好几个“段位”。
第四,经济上,拜占庭是一个以商贸为主的帝国,这是它优越的地理位置决定的。但这种经济结构,也在后期给它带来了很大麻烦,那就是它对贸易的依赖性过大,以至于当后来海上霸权被后起的威尼斯抢走、贸易的命脉被切断以后,拜占庭一度繁荣的经济马上就不行了。
第五,文化方面,拜占庭有着鲜明的东方基督教特征,但又保存了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精髓。这种保存,在古典文化已经荒废的中世纪,是独树一帜的。正是由于拜占庭的存在,欧洲才有了后来所谓的文艺复兴。这种复兴,复兴的正是拜占庭所保留的古希腊、古罗马的思想和精神。而这些,引领我们一步步走进了现代世界。
第一部分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说说。先来看看时间跨度。“拜占庭是罗马帝国的一个特殊阶段”,它与西欧的“中世纪”相对应。这句话可能就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这拜占庭怎么又和罗马扯上关系了?我们一说到“拜占庭”这个名字,大家都倾向于把它当做一个孤立的古代国家。但实际上,拜占庭不仅不是孤立存在,并且还跟它之前之后的时代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
怎么关联的呢?我们还要回到当时的罗马帝 国说起。爱好历史的朋友可能听说过这么一句话:“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罗马帝国在极盛的时候,确实是当时世界上的超级大国,无论是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都是出类拔萃的。在公元元年前后,整个世界总共就没有几个超级大国,唯一可以称得上帝国的,也就是东边我们中国的汉帝国和在西边的这个罗马帝国。但到了公元4世纪左右,这个时候的罗马帝国和当年最强盛的时候已经不能同日而语了。无论是内政、外交还是经济,都陷入了困境。更要命的是,这个时候,从北方新兴起了一股强大力量,那就是日耳曼人。这日耳曼人是什么人?他们是游牧民族,主要居住在罗马帝国的边境一带。
在罗马人看来,这些日耳曼人就是文明未开化的蛮族,住的都是茅草屋,吃的都是粗制滥造的食物。“他们和我们辉煌灿烂的城市文明怎么比?”这一点,罗马人始终是骄傲自大信心满满的。不过,随着罗马帝国的国力衰落,这种骄傲慢慢就没底气了。
两种文明的冲突开始了,并且这个冲突一直持续了几百年。终于,到最后在各方面不断下滑的形势下,罗马人实在受不了了。“惹不起,我还躲不起吗?”所以,在4世纪左右,罗马帝国的一位皇帝,就把首都迁到了东边的君士坦丁堡,形成了后来的东罗马帝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拜占庭帝国。再后来的事,我们很多人都知道,那就是西罗马帝国灭亡,只剩下东罗马帝国在地中海的另一边顽强地挺立了一千多年,一直到后来被土耳其人灭了,这些东罗马人又跑回了西欧。后来的欧洲人,才又从古代的雕塑、文艺作品里发现:啊,原来我们还有这么伟大的时候?所以,整个欧洲在拜占庭帝国灭亡以后,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叫做文艺复兴。
到这,我们就把以往你熟悉的很多知识体系串起来了吧?所以,我们现在说“拜占庭帝国是罗马帝国的一个特殊阶段”,这是从这说起。我们来总结一下,拜占庭帝国,从时间跨度来看,从4世纪延续到1453年,属于罗马帝国在东部的一个特殊阶段,在这之前叫做古罗马,而在这之后叫做文艺复兴,中间这段,就叫“中世纪”。但一般我们提的中世纪都指的是“中世纪的西欧”,而欧洲的东部,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拜占庭帝国”。换句话说:从拜占庭帝国开始,同时期的西欧进入中世纪。而拜占庭帝国灭亡,文艺复兴开始,整个欧洲的中世纪结束。
说完时间,我们再看看空间。我们说拜占庭帝国地跨亚非欧三洲,但它具体在哪儿,又有多大呢?说到这,我们还是离不开之前的罗马帝国,刚才说到罗马帝国的一位皇帝,把首都迁到了东边的君士坦丁堡,形成了拜占庭,那么这个君士坦丁堡在什么位置呢?它就在今天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它相比于罗马,是不是在东边?是。所以,它也就自然而然地承担起了欧洲“东大门”的作用。虽然,这个“东大门”不是它自己愿意当的。后来兴起的阿拉伯人、土耳其人都是在欧洲的东边,它们发起的一系列冲击,首先遭殃的都是拜占庭。从文化传承角度上说,却也恰恰保全了欧洲文明。所以,就像我们刚才所说拜占庭拯救了西方文明。
当然,这种拯救必须建立在一个基础上。那就是:它得足够大。那么具体到这个拜占庭帝国,它到底有多大呢?提到这,你又可以回想一下曾经的罗马帝国的大小,再来联想拜占庭。在罗马帝国最强大的时候,整个地中海都是它的内海,甚至包括现在的英国、法国、德国南部、俄罗斯东部,还有北非埃及、突尼斯等等国家,都是它的行省。对了,还包括现在最乱的中 东地区,伊拉克、叙利亚这些国家。而拜占庭呢,它正是继承了之前罗马帝国的东部省份,组成了这样一个帝国。不过,这个帝国有个特点,就是它的领土面积经常会变。当某一个皇帝在任时候,文治武功都很强大,疆域甚至已经接近于之前罗马帝国的疆域,而当另一个皇帝治理无方,就把国家一半的领土给丢了。
总结一下,地理空间上,拜占庭确实是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帝国,但由于它的领土太过分散,使它非常容易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侵袭,以至于它的领土面积经常会变,哪一任皇帝治理无方,就会丢掉一大块。这里面有外部的原因,也有内部治理的原因。所以,当我们问拜占庭有多大的时候,最好多问一句:你问的是哪个时期的拜占庭?因为,它像一个经常消化不良的人,一会是胖子,一会是瘦子。当然,总的趋势是:随着周边文明的不断崛起,拜占庭的疆域不断缩小,一直到1453年的完全灭亡。
我们谈到拜占庭盛衰之间的命运,肯定就不能离开:政体。拜占庭相比于同时期的西欧,有很大不同。提到中世纪的欧洲,往往联想到领主啊、骑士啊什么的,但这在拜占庭统统没有,因为拜占庭是一种典型的中央集权体制,这在当时是具有优越性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可能你听过这样一种说法:中世纪的欧洲很黑暗。真的是这样吗?其实这并不是学界普遍认同的观点。准确地说,这是指的中世纪的西欧很黑暗,如果相比于中世纪的西欧,同时期的拜占庭可真的一点都不黑暗。因为在东方的拜占庭,和同时代的西欧,在政治管理体制方面压根儿就不一样,它实行的是一种和西欧封建制迥然不同的中央集权体制。归结到一点,就在于一个根本区别,那就是:有皇帝和没皇帝的区别。
我们刚才说了,西罗马帝国 在4世纪受到了日耳曼人入侵,后来灭亡了。那么灭亡之后呢?它就变成了一种混合政体。由于日耳曼人是游牧民族,所以这种混合政体骨子里,是一种部落文化。什么叫“部落文化”?顾名思义,就是“各占山头”。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也好理解:因为日耳曼人并不是我们惯常理解的“单一民族”。我们现在常说的日耳曼,实际上是一个大的概念。在这个大的概念之下,还有很多小的分支,比如法兰克人、汪达尔人、盎格鲁-撒克逊人、苏维汇人、哥特人等等,他们都属于日耳曼这个大的民族集群。
但在打下罗马,共同的敌人被消灭以后,他们就开始了内部争斗,互相割据。就是由于这个根本原因,西罗马这边,皇帝没有了,各个派系就开始山头林立,都自称为国王。而国王下边,又有不同等级的封臣;封臣下面还有领主;领主下面,还有骑士。总之,是一个非常分散的体系。所以这种分散的体制,就是我们常说的封建。这可不是咱们生活里所说“谁谁谁你可真封建”,而指的是封邦建国。换句话说,就好比军阀割据。理解了这个根本原因,再来看中世纪的西欧,你就能理解为什么他们学术荒废、教权横行了。因为,大家都是国王,谁也看不上谁?那怎么办?打呗。所以说,中世纪的西欧与其说是黑暗的一千年,倒不如说是征战的一千年。
但是这时候我们做个对比,就特别意思了。在西欧忙着内斗的一千年里,东边的拜占庭帝国可以说是完全是另一幅景象。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这一部分受到的日耳曼人的入侵相对很小,或者即便有入侵,它也通过向日耳曼人缴纳贡赋的方式换来了和平。所以在东罗马,它恰恰完整保存了原来罗马帝国的皇权体系。而正是由于皇权体系的存在,才让拜占庭在政治上保持 了高度的统一。
在这里我们不讨论有皇帝到底好不好?从结果上看,拜占庭采取的是一种和西欧完全不同的中央集权体制,能够更有效地调动帝国内各方面的资源。这一点,和我们同时期的中国很像,这在技术、交通都不发达的古代,是非常具有优势的,还更利于它内部的统一。这种统一带来的最大利好是什么?那就是国家有更强的能力发展经济。所以总结起来,政治方面,拜占庭和同时期的封建制的西欧有着很大区别,是典型的中央集权体制,也给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争取了有利条件。
说到经济,我们这里有必要着重讲一下拜占庭帝国的经济结构,也就是贸易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比例。当然,在没有机器大工业的时代,农业肯定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但是拜占庭帝国在这个立国之本上贸易却非常突出。这个特征也是由刚才我们所说的君士坦丁堡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的。
首要一点,就是因为它远离了之前日耳曼人入侵的战场,并且凭借天险,让整个帝国的心脏地带处于地理优势的掩护下。只有在这种情况下,贸易才能够正常进行。我们都知道:商人最怕什么?当然是最怕打仗了。如果一个地区整天战火连天的,那么还怎么做生意?现在天险有了,基本保障也就有了。除了有天险,第二个地理优势是拜占庭帝国所占据的地理位置,是当时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交通枢纽。这话怎么讲呢?如果你看今天土耳其的地图的话,就会发现原来的君士坦丁堡所在地的伊斯坦布尔,整个地区的形状,特别像一个羊角。它一方面连接了亚洲和欧洲,同时又控制了黑海和地中海,以及通向阿拉伯地区的贸易商道。
在希腊和罗马的神话当中,羊角正是丰收和财富的象征。事实证明:这种位于交通枢纽的便利,确实给拜占庭带来非常丰厚的经济来源,别的不说,光是转口贸易就是做不完的。如果你是一个当时的商人,甚至都不用跑多远,就可以在这个市场上把一堆来自印度、阿拉伯地区的东方货物,转手卖给另一群正在港口等候的西方商旅,然后,回过头再把西方来的货,向东方批发零售。
这里说个小插曲: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境内从新疆、宁夏、青海到山西、陕西,都发现过很多拜占庭金币,从早期、中期到晚期各个时期的都有。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拜占庭金币曾经是中亚、西亚和地中海地区的国际硬通货,相当于现在的欧元、美元。所以,我们经常说的丝绸之路,很多人都以为是从中国通往罗马,但实际上,在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丝绸之路的终点,一般来说是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毕竟这个时候,之前的西罗马地区,已经被一群日耳曼人组建的小王国所占据,他们自己还打得不可开交,哪有空去管贸易。
所以,由于这种地理位置的优势,拜占庭帝国极大地发展了贸易产业,但这也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负面效果,那就是整个帝国经济过度地依赖于贸易。这话怎么理解呢?因为就像我们刚才所说的:贸易是非常需要外部和平环境的。但这个时候,正是处于战乱不休的中世纪,几百年和平,几百年征战,那是常有的事。
随着后来新的外族入侵,再加上从十一世纪开始的十字军东征,原来地中海地区的平静被彻底打破了。各种贸易通道,一个个地沦陷。原来拜占庭凭借强大的海军,几乎是横霸整个地中海。这既是一支征服力量,也是一支强大的贸易护航力量,但是到了它的中晚期,海上的优势被后起的威尼斯人抢走了,这下就相当于彻底断了它的经济命脉。
总结一下,经济上,拜占庭是一个以商贸为主的帝国,这是它优越的地理位置决定的。但这种经济结构,也在后期给它带来了很大麻烦,那就是它对贸易的依赖性过大,可以说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当这个支柱产业遭受到外部冲击后,整个帝国的衰落,也可以说是几何级地加速下跌。
当然,我们这里说的经济,并不是导致拜占庭灭亡的唯一原因,但至少,它是非常重要的一条。至于其他原因,我们在第二部分、第三部分讲到拜占庭帝国发展脉络的时候,还会给你详细讲解。那么我刚才说了时间、空间、政治、经济了,如果拿人做类比的话,这些都很像是人外表的筋骨。那么,真正把拜占庭和其他文明形态,尤其是和同时期的西欧区别开的精神是什么呢?说到这,我们就要来讲一讲拜占庭的文化了。文化方面,拜占庭有着鲜明的东方基督教特征,但又保存了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精髓。这种“保存”体现在哪些方面,和后来的文艺复兴又有什么关联呢?
我们如果用一个词概括拜占庭帝国的文化特征,那大概就是东西交汇。为什么会用这个词呢?因为,像我们刚才所说的,拜占庭正好处在亚欧大陆交界的地方,它既受到了西方的影响,也受到了东方的影响,同时,它自身也把它强有力的影响向东西方传播开去。比如你到了今天的德国、法国,从那些尖尖的屋顶和哥特式的教堂,你就可以非常强烈地感觉到,这是西方风格的。而同样,在中国、日本和东南亚地区,你也可以非常容易形成对东方建筑风格的印象。但是,如果你要是去拜占庭之前的所在地区,比如土耳其、塞尔维亚、黑山、马其顿这些地方,你就会发现这些地方既有西方的风格,又有东方的神韵。
用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阿拉伯地区清真寺的圆顶,以及俄罗斯地区各种像洋葱头一样的房屋 圆顶,这其实就是非常典型的受拜占庭风格的影响。因为,如果你看到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圣索非亚大教堂就会明白,它们的灵感都是同样来自于这里。只不过,圣索非亚大教堂的典型代表是一个接一个的圆顶和半圆顶,彼此相连。到了阿拉伯地区,它们把这种圆顶在外部形态和内部装饰上又做了改进,发展出了漂亮的装饰画。而到了俄罗斯地区,它们也是从拜占庭学到圆顶技术后,为了适应寒冷地区经常下雪的气候,把圆顶的底部缩小,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的洋葱头样式。而这一切,都是来源于拜占庭。
同样,这种影响在中国也是存在的。在今天中国的西安,有这样一个特别的石碑,它的样式和我们一般所见的石碑没什么区别,但是在石碑的碑文上,却刻着汉字和叙利亚文,这个碑的名字叫做“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这里,“大秦”就是我们古代中国对拜占庭的称呼,而景教是什么?其实这就是当时从拜占庭帝国流传出来的基督教的一支,它经过了当时的伊朗和中亚地区,早在我们的唐朝时候就传入了中国。
总之,拜占庭所处的位置,就是在这样一个四面贯通的地方,所以它可以说是东西方文化的集大成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整个西欧的学术基本上都处于停滞状态。而拜占庭正是由于占据了原来东方相对平静的这片土地,所以保留了很好的教育体系。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在中世纪的拜占庭和西欧的文化完全不一样。它虽然有着鲜明的基督教特征,但更重要的是它保存了古希腊、古罗马的精髓。
这种保存,体现在它的思想、艺术、建筑、文学等等方面,在古典文化已经荒废的中世纪,这是独树一帜的。正是由于拜占庭的存在,欧洲才有了后来所谓的文艺复兴。因此,它不仅不是黑暗的,恰恰是由于它对于传统的保存,让它成为所谓黑暗当中的一盏明灯。而这盏明灯,也在后来中世纪结束以后带来了文艺复兴,这种复兴的对象,正是对拜占庭所保留的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才说拜占庭是联结古典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一道重要桥梁,没有它,就没有西方文明,也不会有我们现在所见的现代世界。
第二部分
你好,欢迎回来,我们继续为你解读《拜占庭帝国》的第二部分。在这部分我会为你讲述:哪些是影响拜占庭国运,乃至决定帝国兴衰的重要线索。
我们就来具体谈一谈,在拜占庭存续的1000多年里,对帝国的命运具有决定意义的三条线索:外交战略、经济主权和内部权力结构,并且详细分析这三条线索是怎样一步一步影响了拜占庭的国运,导致一个伟大帝国从兴盛走向衰落的。
我们先来看今天的第一个线索:拜占庭独特的外交战略,是怎样让帝国在复杂形势下,得以生存一千年多年的。
之所以把外交作为影响国运的一条重要线索,是因为拜占庭的外交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外交,它远远不止于纳贡、朝贡和国事礼仪。对强敌环绕的拜占庭而言,外交可以说是另一种形式的战争,它调整着拜占庭和周边民族的关系,甚至左右着帝国命运的兴衰。为什么会这么说呢?这还得从拜占庭复杂的地缘政治说起。
我们在第一部分曾经讲过,拜占庭脱胎于罗马帝国,也继承了罗马帝国复杂的 地理形势。这种地理形势有多复杂呢?它的中间是浩瀚的地中海,四周是虎视眈眈的强敌,帝国的全部领土几乎都是在强敌的夹缝中,围绕着地中海零零散散分布的。一个行省到另外一个行省,很多时候要跨海才能过去。在交通和通讯都不发达、飞机轮船都没有的古代,传递一个信息往往要一两个月才能到边境。可以说,这种攻防形式是捉襟见肘、四面透风的。
如果这么说还不是特别形象的话,我们来拿中国做个类比。中国周边的地理形势是什么样的呢?我们的东边是浩瀚的太平洋,在现代化航运诞生以前,几乎没有什么人能横跨过去;我们的西边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和塔克拉玛干沙漠,这本身就是一道天然屏障;南边虽然开放,但基本上都是信仰佛教的热带、亚热带民族,真正具有侵略性的几乎没有;唯一的威胁也就是来自北方,因为那里是草原。所以中国历史上,遭受的几次大的入侵,比如辽、金、蒙古等等,基本上都是从这一个方向上来。可以说,中国的地理形势是易守难攻的。
而拜占庭正好相反,它的地理形势易攻难守。并且,它的周边都是强敌,东边连接着波斯帝国和中亚草原,这两个,一个是拜占庭的传统劲敌,一个是富有侵略性的游牧民族发源地;西边是被日尔曼人占领的一个个小邦国,它们在历史上曾经毁灭过西罗马帝国;南边是后来兴起的阿拉伯帝国,在拜占庭存在的1000多年里,它们始终是帝国的心腹大患;而北边则是不断涌入的斯拉夫各民族,拜占庭经常需要分出很大一部分精力,来处理和它们之间的微妙关系。
所以你看,拜占庭就是在这种四面强敌环绕、极其艰难的外部环境下生存的。它能够延续1000多年,首先靠的就是高超的外交手段。这些外交手段,概括起来一句话就是:合纵连横,就跟我们中国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实行的外交策略差不多。具体来说,它是怎么施展外交手段的呢?
首先,拜占庭非常善于利用结盟增强自身实力,弥补由于多线作战导致的短板。从皇帝查士丁尼开始,就制定了一个不成文的策略,那就是:尽可能多地寻找盟友,拉拢敌人的敌人。比方说: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寻找可能的同盟者,查士丁尼就派人专门设置了一个机构,叫做“蛮族事务局”。这个局是干嘛的呢?简单来说,它就是一个情报机构,专门收集周边各个民族的动向,还包括势力首领的喜好,比如喜欢吃什么、穿什么、有哪些兴趣等等。这些情报有什么用呢?它们就是为了方便在急需的时候,有针对性地收买、贿赂潜在结盟者的。
你可别小看了这个蛮族事务局,它可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处理外交事务的中央级单位,在关键时刻确实起了重要作用,比如,在争夺东西方商路和小亚细亚霸权的斗争中,拜占庭和宿敌波斯进行了长达四百年的征战。为了对抗波斯,拜占庭主动和阿拉伯人结盟,为这些吸收游牧民族的首领送去重金。事实证明,这些同盟军在拜占庭帝国,从埃及到美索不达米亚的东方战线中,确实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阿拉伯人派兵直接参与和波斯的战争,一度帮助拜占庭扭转了僵持的战争局面。当然,在每次阶段性战争结束后,查士丁尼皇帝也不忘提拔参与的阿拉伯部落首领为大酋长,有效巩固同盟。
当然,结盟不一定是永久的。拜占庭的外交策略的高超之处在于:它能够根据不同形势调整结盟策略。比如,在七世纪以后,曾经帮助拜占庭攻打波斯的阿拉伯人再次崛起。拜占庭又派出很多次遣唐使,试图联合当时的中国,共同抗击新兴的阿拉伯帝国,中国这时候正 处在唐代。从我们后来的史书记载,当时就有很多来自“拂菻国”的使节,带来了各色玻璃制品,这里说的“拂菻国”就是中国古代对拜占庭帝国的称呼。而玻璃,正是拜占庭的特产。有意思的是,在当时拜占庭的手工玻璃工艺当中,最好的品质,本来应当是透明无色的,但他们恰恰送来了红色、绿色的玻璃制品。经过后世很多学者研究证明,这恰恰是拜占庭为了联合中国,所以投中国人所好,用红绿玻璃假冒红宝石和绿宝石送来的。
所以你看,拜占庭务实外交策略在这一点是不是体现得淋漓尽致?其实啊,像这方面的例子还有很多,并且也远远不止于刚才我们说的东方战线。同样,在其他方向的战线上,也都是这样,比如北方的保加尔人来威胁帝国边境,拜占庭就会找到比他们更靠北的基辅罗斯人,让他们从后方进攻保加尔人;而当基辅罗斯壮大,他们又会找到突厥人来帮忙,一同抵御基辅罗斯。
总之,就是因为在不同方向上,拜占庭要应对的强敌太多,反而让帝国在外交方面表现突出。在它看来,驱逐敌人的方法有很多,武力和战争不是唯一选择。在拜占庭的皇宫,永远堆砌着大量奇珍异宝,这些珍宝很多都是用来收买敌对势力,以及敌人的敌人。每年,都会有代表不同势力的使团,受邀来到君士坦丁堡。他们不仅接受金钱赏赐、游览城市风光,还能够享受包括洗浴、狩猎、观看赛车表演等一系列服务。这待遇,是不是听起来还挺不错的?
除此以外,封官许愿也是常有的事。为了拉拢异邦人结盟,拜占庭专门针对外交形势,对帝国内部的等级制度进行了重新设计。它创造了很多在之前罗马帝国时代没有的官职,用来封赏给潜在的结盟者,比如“高贵者、伟大的自治者、像凯撒一样的人”等等这些官职 。通过把这些同盟者纳入贵族体系,怀柔和控制可能的敌人,就这样,金钱、权力和地位,都成为了拜占庭外交战场上的武器。从某种程度上讲,外交已经不只是帝国的外事,还是它的内政。通过合纵连横,拜占庭就像一个高超的杂技演员,总能在适当的时候寻找到合作力量,让外交为自己服务。
当然,任何合作都是有代价的,这种代价尤其体现在帝国的中后期对待威尼斯问题的处理上,不当的利益交换甚至导致了帝国经济主权的丧失。这个问题,我将在下面一点给你展开来讲。下面,让我们先来回顾下今天讲的第一个线索——外交战略:拜占庭地理形势易攻难守,中间是浩瀚的地中海,四面强敌环绕,复杂的地缘政治决定了拜占庭独特的外交战略。它善于利用结盟,合纵连横,对抗外来的敌人。也常常通过封官许愿,拉拢潜在的合作者,将他们纳入贵族阶层,从而增强帝国整体实力。
说完了外交,我们再来看影响拜占庭国运的第二条重要线索:经济主权。
我们知道,经济是一个国家的命脉。对拜占庭而言,这一点也不例外。但在这个基础上,拜占庭又多了一点特殊情况,什么特殊情况呢?那就是:贸易在它的经济结构中占的比重非常大,帝国的财政收入对贸易的依赖非常严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其实,这还是由拜占庭所处的地理环境决定的。
拜占庭的领土几乎全都分布在地中海沿岸,这已经是发展贸易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它又是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帝国,连接着不同文明地区。黑海地区的奴隶和盐,印度的调味品、香料和宝石,埃及的纸沙草和粮食,以及西方的亚麻布、棉花、毛织品经常堆满了拜占庭大大小小的码头和仓库。拿我们最熟悉的丝绸之路来讲,我们常说丝绸之路是长安通往罗马的贸易通路,但实际上,在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丝绸之路西端的终点,一般来讲是君士坦丁堡。因为之前的西罗马帝国已经灭亡,而拜占庭所在的东罗马却一直承担着东西方之间的贸易枢纽。
所以,拜占庭的财政收入绝大多数都是来自商业贸易中征收的关税和贸易税,这其中就有名目繁多的过境税、入城税等等。可以说拜占庭的繁荣和衰落,都和贸易息息相关,这是一条贯穿帝国始终的经济主线。那么,如此重要的贸易主权,竟然在帝国后期丧失掉了,为什么会这样?这还是得从它的外交策略说起。
我们刚才说过拜占庭四面强敌环绕,所以它善于利用结盟手段合纵连横。也正是靠着这种策略,长期以来它一直和周边敌对势力保持着相对平衡的态势,但所有平衡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总会有一些新的突发因素出现,打破平衡。对拜占庭来说,这些突发因素就是十世纪以后,两股新崛起的入侵力量:诺曼人和突厥人。
这诺曼人和突厥人是什么人呢?首先说诺曼人,他们的祖先是北欧海盗的一支。本来在地理位置上,他们和拜占庭相隔得非常远,但在九世纪以后,由于气候的变化,诺曼人沿着大西洋南下进入地中海,定居在了南欧,也就是现在的意大利西西里岛,开始和拜占庭隔海相望。而突厥人呢?他们原来是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也恰恰在这个时候沿着中亚草原,一路到了今天的中东地区,逼近了拜占庭的边境。一个是海盗,一个是游牧部落,这两股力量对拜占庭无疑是巨大的威胁。如果仅仅靠自身的军事实力,无论如何也无法同时对付来自东西两个方向的强敌。这时候,拜占庭又打算使出以往的外交策略:合纵连横。那么这一次,它打算合纵连横的结盟者是谁呢?它想到了一支重要力量,那就是 :西欧。
这里的西欧其实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它主要是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之前的拉丁人和日耳曼人相混合建立起的一个个小邦国。在这些小邦国里,实力最强的就是威尼斯。每天听本书《海都物语》这期,讲的就是他们建立的橫霸地中海的威尼斯共和国,如果有兴趣你可以听听。我们今天说的就和那一期接上了。这威尼斯是怎么起家的呢?除了我们理解的正常商业手段,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就来自于拜占庭的支持。拜占庭之所以支持威尼斯,它的目的就是应对诺曼人的威胁。这时候拜占庭的皇帝叫做阿历克谢·科穆宁,在他继任的时候,刚刚结束了帝国将近半个世纪的内乱,每天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来整治叛军,收拾残局,而恰恰在这个时候,诺曼人发起了进攻。
起初的时候,拜占庭节节败退。由于长期内乱,国力空虚,根本没有反击的力量。阿历克谢找到了同样受到诺曼人威胁的威尼斯,在反复的拉锯谈判中,阿历克谢把威尼斯的关税从下调到减免,最后甚至干脆取消,用来换取威尼斯的海军支援。同时他还送给了威尼斯在首都君士坦丁堡一大块殖民地,又把一些重要港口和行政部门的控制权交给威尼斯。这样,威尼斯开始在帝国所有水域自由航行通商。
从当时的情况看,这次合纵连横的策略确实起到了一定效果。威尼斯人派出海军,打退了诺曼人的入侵,把阿历克谢从危急情况下救了出来,但从长远看,这次利益交换却带来了无穷的后患。一方面,取消关税,相当于切断了帝国最主要的一块财政收入,也相当于打击了拜占庭本土的贸易和商业发展,导致了国内大量商人破产,另一方面,出让港口和行政控制权的做法,开启了外部商业势力干涉拜占庭经济的先河。
应该说阿历克谢这位皇帝,在文 治武功方面还是相当不错的,在他任内至少是缓解了帝国外部军事压力,也带来本国短期的文化发展。拜占庭历史上著名的“科穆宁文艺复兴”就是从他主导开始的。但如果客观评价,无论其他方面发展如何,单论出让经济主权这一点却是非常失败的。至少从威尼斯以后,西欧的众多邦国,热那亚、比萨等等,都轮流成为帝国皇宫的座上客。每当遇到麻烦,阿历克谢不得不紧急召唤来这些外部援军,再次通过出让经济主权换取支援。最后,这些小邦国也先后在拜占庭获得了同样的特权。我们后来说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其实都是和这个时候拜占庭给予他们的经济割让是有关的。可以说,这是拜占庭在用自己的血肉来供养西欧的发迹。
总之,商业特权作为谈判筹码,确实帮阿历克谢缓解了帝国的军事压力,但当利益无法得到满足的时候,双方的冲突也就不可避免了。这一点用我们中国人说的养虎为患,是一点不为过的。在阿历克谢死后,他的继任者曾经试图收回这些商业特权,但这个时候,威尼斯已经羽翼丰满。他们派出舰队作为回击,唆使十字军暴徒洗劫了君士坦丁堡,最终取代了拜占庭控制了整个地中海的经济霸权,而这也是拜占庭走向衰落的转折点。
以上就是今天要说的影响帝国衰落的第二条重要线索——经济主权:贸易长期以来是拜占庭的经济命脉,但为了应对短期的军事威胁,在皇帝阿历克谢在任期间,用长期的贸易主权换取外部援助。最终,养虎为患,在利益冲突下拜占庭丧失了经济主权,并导致了帝国一步步衰落。
说完了以上两条线索,下面我们来看今天的最后一条线索:内部权力结构的变化,对拜占庭国运走势的影响。
我们曾经讲过,拜占庭和中世纪同时期的西欧有很大区别。在西欧还是一个个封建小邦国,国王和地方领主分享权力的时候,拜占庭已经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在国家权力等级当中,皇帝的权威是至高无上的。如果单从这一点看,和中国古代还真有点像。但如果我们再仔细观察的话,拜占庭和中国整体的权力架构可就不一样了。
我们每天听本书曾经在之前的《哈佛中国史》讲过:中国在隋唐以后实行了科举制,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地方官员,变相上收了世家大族的权力,大大降低了封建割据的可能性。也正是在科举制的改造下,官僚体系、文官治国成为了后来的主要基调。中国作为一个整体,也慢慢从秦汉时代的尚武精神,转变为后来宋明以后的文人气质。
但拜占庭能不能走这条路呢?这个答案是否定的。为什么呢?就像我们今天开头说的:中国古代的地缘政治决定我们三面没有强敌,唯一的威胁是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而拜占庭恰恰相反,它的四周都是强敌,并且还不止一个。如果按照文人气质打造这个国家,面对四面八方、接连不断的外敌入侵,它可能早就灭亡了。后来的事实也证明,拜占庭确实没有走文人治国这条路,它构建的是一种叫做“军区制”的权力体系。
什么是军区制呢?这是一种军政合一的体制。也就是由军人将领统辖地方行政单位,掌握军事、行政、税收等等权力,这种行政单位叫做“塞马州”,州的长官是由皇帝直接指派的。而在州的下面,对应到我们中文的翻译,还有师、团、旗、县等等层级。你听,这些名字是不是军事味道很重?
当然,这种军区制,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它是随着拜占庭内外形势的变化逐步产生的,直到七世纪初,著名的皇帝希拉克略才把它作为制度正式固定下来。在希拉克略以前,拜占庭总体上是内忧大于外患,内部权力争夺比较严重,所以当时采取的是大区总督制。这种大区总督制的核心,就是由中央派驻总督到地方管理行政权和司法权,目的是军政分离,防止地方割据。
但是到了希拉克略继任的时候,拜占庭的外部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帝国的北部遭到游牧民族的进犯,另一方面,在东部和南部,是老对手波斯帝国的入侵,并且,这两股力量暗中取得了联系,组成了联军从不同方向夹击拜占庭。最危急的时刻,他们甚至兵临君士坦丁堡城下,以至于希拉克略甚至开始考虑战略转移,把首都迁到非洲。不过希拉克略毕竟是一位“马上皇帝”,他出生在一个军事家庭,勇猛刚毅是他骨子里的性格。终于,他与当时西突厥的可汗达成同盟,率领大军,并带上怀孕的妻子,用破釜沉舟的势头一举深入敌军,用六年的时间,彻底击溃了波斯和游牧部落的进攻。
经过这次战争,希拉克略对帝国权力结构进行了彻底的改造。他意识到:在严峻的外部形势下,原来防止地方割据的大区总督制已经过时了,甚至在某种情况下,还会出现行政权和军事权的相互掣肘,降低军队调集效率。因此,他把现有的军队和将领进行整编,把重要将领分派到地方,统领军事和行政大权,也就形成了我们刚才说的军政合一的军区制。
这个军区制,原本是为了应付外敌入侵的临时措施,但在希拉克略死后,帝国又不断出现新的威胁。南方有新兴的阿拉伯人,北部有逐步蚕食的斯拉夫人,而被打败的波斯帝国,也有卷土重来的势头。所以慢慢的,这项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形势的进一步严峻,就成了一项固定体制,一直延续到拜占庭的末期。
客观地看,军区制的建立,从某种程度上加强了拜占庭的军事实力,尤其是加强了对地中海的控制,保障了贸易的顺利进行,也间接增强了帝国的经济实力,把拜占庭引向了黄金时代。但凡事总有两面性,由于军区制的产生是为了应对外敌入侵,因此中央必然会依靠边疆地区的军事贵族,所以,也造成了地方世袭军事贵族的产生。
到了帝国后期,地方军事贵族的势力越来越大,甚至出现了严重的土地兼并,小农经济遭到破坏,农民大量逃亡,导致地方上征兵都出现了困难,只能依靠大量出价昂贵又没有什么忠诚度的外国雇佣兵。在这个时候,原本为了增强军事实力的军区制已经背离了初衷,而伴随着前面所说,经济主权的丧失,帝国的衰落也就在所难免了。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第三条线索:内部权力结构的变化,对拜占庭国运走势的影响,我们总结一下:早期为了防止出现地方割据,拜占庭采取的是大区总督制,军政权分离;到了中期为了抵御外敌入侵,帝国采取了军区制实行军政合一。在一段时期内,由于军事实力的上升,海权的保障,带动了贸易的繁荣,但地方长期高度集权,又反过来造成了地方割据。拜占庭的权力结构似乎进入了一个死循环,而这个时候,帝国也慢慢开始走向衰落。
第三部分
你好,现在继续为你解读《拜占庭帝国》的第三部分。我会为你讲述的书中精髓是:终结拜占庭帝国,乃至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一场战争,1453年君士坦丁堡之战。了解了这场战争中的智慧博弈,可能会给我们怎么做决策一些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