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将主宰世界》| 曲飞工作室解读
关于作者
本书的作者马克·马佐尔,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教授,主要研究希腊、巴尔干与20世纪的欧洲史。
关于本书
本书介绍了西方国家试图主宰世界的思想根源,阐述了近二百年间,英国与美国为控制世界采取过的种种手段,以历史为镜像,照映的是世界的未来。本书是作者最突出的代表作,获得过很多有分量的奖项,包括2012年度《金融时报》最佳政治类图书、沃夫森历史奖、伦西曼奖等等。
核心内容
所谓主宰世界,就是让世界按照某一个意志或是法则来运转。过去两百年间,世界上通行的大多数规则都是西方人制定的,那么,他们是怎么制定出来这些规矩的,又是怎么保证这些规矩顺利运行的呢?这本书讲的就是这种思想和实践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通过了解历史,来洞悉世界运转的规则和潜规则。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这期为你解读的是《谁将主宰世界》。首先我们必须说,这本书的中文译名其实是不太准确的,它的英文原名叫做 Governing the World,可以翻译成统治世界,或者控制世界,从英语的时态上说是进行时,而不是将来时,翻译不出“谁将……”的意思,也就是说,这本书它并不是对未来世界格局的预测,而是对历史的盘点梳理。不过,通过了解历史,来洞悉世界运转的规则和潜规 则,这也可以作为展望和预测未来的一个重要参照,甚至可以说,这也是我们读历史书的意义所在。
我们再来说“主宰世界”,听起来很玄,好像是那种特别高端神秘的组织,在幕后决定着世界上的一切,其实远没有这么复杂。所谓主宰世界,说穿了,不就是让世界按照某一个意志或是法则来运转吗?如果谁能制定一套规则和范式,让最广泛的世界都按照这个规矩来,这样就是主宰世界了。过去两百年间,甚至直到现在,世界上通行的大多数规则都是西方人制定的,那么,他们是怎么制定出来这些规矩的,又是怎么保证这些规矩顺利运行的呢?这本书讲的就是这种思想和实践的发展历程,或者用一句最直白的话来说就是,过去两百年,西方人是怎样按照他们的意志玩转了整个世界。
本书的作者名叫马克·马佐尔,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教授,研究希腊、巴尔干与20世纪的欧洲史。他善于抓住历史背后的真实事件,认为欧洲主导世界不是必然的,而是一系列偶然的结果。他曾出版过《巴尔干》《希特勒统治下的希腊》和《黑暗大陆:20世纪的欧洲史》等著作,但最有代表性的,还是我们今天讲的这本《谁将主宰世界》。这本书获得过很多有分量的奖项,包括2012年度《金融时报》最佳政治类图书、沃夫森历史奖、伦西曼奖等等。
这本书中,作者马佐尔的论述可以分为四个方面,分别是:一、西方世界为什么对建立世界秩序甚至世界政府乐此不疲;二、英国是如何依靠欧洲协调来统治整个欧洲的;三、英法是如何通过国际联盟的形式主宰世界的;四、美国是如何通过联合国的形式主宰世界的。下面我们就按照这个逻辑结构,把这本40万字、300多页的书化整为零,逐一来讲一下。
第一部分
先看第一部分:西方世界为什么对建立世界政府乐此不疲?
一个主宰整个世界的政府,这种东西我们可能觉得只会存在于科幻小说里,因为地球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数千个民族,各个国家的语言、风俗习惯都不同,怎么可能组合成一个联合的统一政府呢?确实,迄今为止,世界上还不曾出现一个能直接管辖全世界的政府,但是西方人早就有这个打算了,如果把这种思想往源头来追溯,我们可以看到,它的理论依据是来自亚伯拉罕诸教的“上帝通法”思想。所谓亚伯拉罕诸教,是指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他们都认为自己是生活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一位犹太先知亚伯拉罕的后裔或信徒。上帝通法,就是按照宗教的原则与法规,来作为整个世界的唯一法律。可以说,这是他们宗教中先天自带的一种思维方式。所以,西方人关于建立世界政府的思想不是空想,而是有理论根源和实操纲领的一种思想。
我们可以看到,在历史上,从中世纪的十字军到地理大发现,欧洲人政治版图的扩张总是和宗教的传播伴随在一起,通过他们的传播,基督教也确实成了当今世界上传播范围最广的宗教,但是想完全依靠宗教来一统天下,那是不可能做到的。一是因为世界上有很多不同的文明形态,有些还是已经高度成熟的,不可能完全按照基督教的规范来行事;二来也是因为宗教改革之后,基督教逐渐实现政教分离,宗教对世俗事务的影响越来越弱。所以,以宗教为纽带的世界政府,是不可能实现的。不光是基督教,别的宗教也同样不可能做到。近代以来,欧洲人也逐渐放弃了这种虚幻的理想,他们转 而追求其他更切实可行的手段,比如建立一些国际组织,通过它们来实现主宰世界。
第二部分
前面第一部分说的是理论根源,西方人为什么一直孜孜以求想要建立一个世界政府,下面几个部分,我们就讲讲他们的实操,看看不同的历史阶段中,他们都是如何通过国际组织来尝试主宰世界的。
说之前我们要插入一个概念介绍:影子政府。一提到影子政府,有人可能会想到传说中的共济会、彼德伯格俱乐部什么的,但其实我们前面说过了,没那么神秘,所谓影子政府,在这就是指那些国际组织背后真正的推动力和主宰者。打个比方,某人或某组织想做某件事,但不好直接出面,于是就躲到幕后去,借助其他的形式和名目来做,这种情况下,这个在幕后发挥作用、贯彻自己意志、达到自己目的的组织,它扮演的角色就是影子政府。
在国际政治中,很多时候影子政府就是某国的真实政府,它们会以某一种联盟的形式,提升自己政府的权威,甚至是操纵整个联盟的走向。好像我们都在同一个组织的框架之下,都遵从同样的一定之规,但其实这规矩就是由我制定的,也是由我来负责解释的,所以还不是按我的规矩来玩吗?所谓国际组织,很多时候起到的就是这样的作用,它搭起一个台子,但台子背后真正说了算的,还是那些制定规则的大国政府。作为影子政府有两点好处:一个是不用承受压力,还能隐藏自己的身份;另一个是以国际视角统驭全球,以居高临下的状态去领导整个世界。
说清了这个概念,我们再结合一些例子来看看,历史上欧美强国是如何通过国际组织 ,来尝试在幕后主宰世界的。比如19世纪的英国,就是靠着欧洲协调组织控制整个欧洲的;一战二战之间的国际联盟,其实是英法两国政府所控制的;早期的联合国,实际上也是美国想用来控制整个世界的武器。下面我们就顺着时间的脉络,看看这三个阶段,大国们都使用了哪些手段来主宰世界。
我们先从19世纪讲起,来认识一下当时英国主导的欧洲协调组织。欧洲霸王拿破仑被团灭后的1814年,奥地利、俄国、英国与普鲁士达成了一个协议,就是欧洲协调,将它们四国与法国定位为世界头号强国,其他国家只能排在第二、第三、第四等级,屈从于首脑大国们做出的决定。这个协议由于是在奥地利维也纳签署的,所以在很多书上也被称为维也纳体系,这是欧洲警察乃至于世界警察的来历。1815年拿破仑短暂复辟,但很快在滑铁卢被打败,没能撼动这个欧洲协调组织。
在之后的100年里,英国因为一家独大,往往成为欧洲协调的真正组织者,并拥有欧洲协调的最终解释权。但即便如此,既然这是一个旨在制定欧洲乃至世界秩序的组织,那还是要有一个能摆上台面的行事依据,这就是国际法的前身。最早的国际法是来源于战争法的。什么是战争法呢?就是欧洲各国打完仗、按照胜利者要求编制的法律。它就是各国意愿和话语权的体现,是建立在实力基础上的,所以它是一种伪法律。1847年,英国开始了自由贸易阶段,在19世纪的后50年,英国就是依靠自由贸易获得了极大的好处。特别是在1860年左右,英法两国相继与奥斯曼帝国和中国订立了自由贸易条约。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经济侵略,但在他们看来,却是在“传播文明”。因为自由贸易在全世界各地开花结果,所以英国也就想当然地认为,自由贸易就是一种国际主义,也 是建立世界性政府的基础。
19世纪初,尽管英国哲学家、法学家边沁创造了“国际”一词,但自始至终就没人对这个词感兴趣。因为只要一说到国际,一定会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开放自己,另一个就是吸收他人。吸收他人好说,把他人拉过来进自己的朋友圈就行,但开放自己就意味着共享,自己的一亩三分田就可能被别人所占领,所以最多共享的就是一些思想和文化领域的知识,而比如触及到国家科学和军事武器的共享,自始至终就没有过。即便到现在仍旧是如此,没有任何改变。另外,在语言上,欧美国家并不尊重其他国家。19世纪,英语曾作为整个世界各类和平会议的通用语言,而其他语言,除了法语有时也使用外,都不被欧美国家所承认。19世纪末,一些欧洲人为了改变这种一家独大的情形制造了世界语,但也是以欧洲字母文字为基础的语言,并未考虑其他国家的文字。
总之,我们可以看出,虽然表面上有这种协调组织来协调各国的关系与利益分配,但是在组织背后发挥影响的,还是英国为代表的大国们。越来越狭隘的国家利益,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紧张的局势,而这一局势已经从一开始就同国际机构联系在一起。世界强国希望利用国际机构实现本国的发展和扩张,而其他加入组织的成员国则不希望一家独大,更不希望某些世界强国利用国际机构强行插手别国的内政,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1914年发生了震惊世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战争中,欧洲迅速分为两部分,互相为敌,英国所主导的欧洲协调就在这场战争中烟消云散了。
在这一部分里,我们看到,以英国为首的几个国家已经有了初步建立世界政府的计划,只不过它过于高高在上,不仅不尊重其他国家,而且还利用战争法改成的国际法,强行推进世 界性自由贸易,以及将英语变成世界通用语,让大家非常不爽。一些后发达国家如德国,立刻起来挑战它的权威,最终酿成了不可预料的后果,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协调也就此谢幕。
第三部分
但大英帝国会放弃建立世界政府的实践吗?当然不会。很快,在一战结束后,他们又有了新的想法,就是建立一个国际联盟。这就是接下来要讲的第三部分:英法是如何通过国际联盟的形式主宰世界的?
1919年《巴黎和约》签订,一战正式结束,德奥战败,英法美打赢,它们为了巩固其战胜国的地位,又一次将创造一个国际组织的议题放到大家面前。在英国首相劳埃德·乔治和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的斡旋下,一个跨世界性的组织横空出世,这就是今天联合国的前身国际联盟,简称国联。可是国联一经建立,就受到了英国的控制,后来在1930年左右又增加了一个法国一起控制,美国则因为国内议会没通过参加国际联盟的意向书,所以虽然威尔逊是国联的倡导者之一,但美国自始至终也没有加入国联。结果,国联就成了一个欧洲列强结盟共事的交际工具,以确保欧洲各国和平共处,同时还能保障各国权力和利益。
虽然德国于1926年加入国联,但于1933年退出;日本和意大利尽管为常任理事国,也分别于1933年及1937年,为了进一步实践军国主义与法西斯主义而退出国联;苏联于1934年9月18日加入国联,因入侵芬兰,1939年12月14日被开除会籍。而且,国联对于维持和平也像一个空摆设一样,比如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国联根本就没有阻止。国联的重要成员国更倾向于 保护自己的利益,如委任统治地制度的建立、对战败国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重新瓜分等,加深了各国之间固有的矛盾,埋下了大国争端的新祸根。同时,国联缺乏常驻组织,对国际事务反应缓慢,所以,等于自始至终就是英法两国在操纵。在上世纪30年代后,它们推行绥靖政策,消极对待法西斯扩张,终于,1939年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1亿多人死伤,20亿人卷入战争,5万多亿美元付诸东流,这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
本来国联是各国为防止武装冲突、加强普遍和平与安全而建立的国际机构的第一次尝试,但在实践中并没有起到维护和平的作用,相反,它的作用只是帮助大国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受英法两国的操纵,它缺乏对侵略行为的有力制裁,到二战前,国联已经形同虚设。所以二战后,英国自知国联已经失败了,而且最重要的是,英国以及法国在二战中损失巨大、满目疮痍,再也无力继续建设世界政府,结果,世界政府的建立权就从英国手里过渡到了美国手中,联合国应运而生。
第四部分
下面我们就来说第四部分,美国是如何通过联合国的形式主宰世界的。
前面说,英国所领导的国际联盟并没有将第二次世界大战消灭在摇篮里,反而令这次战争比一战造成了更大的破坏,对此,全世界一致诟病英国,完全就是“言行不一,自相矛盾。满嘴的仁义道德,兄弟情谊”。英国建立世界政府失败后,新的主导者美国便开始了建立世界政府之路。对比英国的一毛不拔政策,美国可是下了血本。
说起来,美国人的确比英国人更高明,首先,他们从给这个世界政府起名字上,就比英国人努力。据说1941年美国总统罗斯福为了让战争中同盟国更好地联系,几天不睡觉,想出了“联合国”这个名字。丘吉尔说,别吹了,其实英国诗人拜伦在长篇叙事诗《恰尔德·哈罗德游记》中,曾用此名来描述滑铁卢战役中的盟国:“这里,联合国剑已出鞘,同胞将于彼日踏上战场!这一切都将亘古永存。”的确,这个名字要比国联更能鼓舞人心。而从1943年开始,在许多同盟国的文件上,也确实出现了联合国这个称呼。第二个是,从1943年末,罗斯福就开始和丘吉尔、斯大林一起运作联合国的建立,以代替落下了坏名声的国联,之后又在1944和1945年多次重申建立战后的联合国政府,最终让联合国以混个脸熟的状态被大家所接受,52个国家也在二战结束时签署了建立联合国的协议。第三个,就是美国还为联合国找到了一个长久驻地——位于美国纽约的、由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家族捐赠的7万多平方米土地。
就这样,美国神不知鬼不觉地先给了大家一个世界联合政府的名字,继而又给了世界联合政府在美国的驻地,最终完成了美国领导下的世界政府的建立。联合国的建立,同时也终结了欧洲对世界400年的统治。
作为联合国总部的创建国和东道国,美国在联合国发展历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也一直试图给联合国涂抹上更多的美国色彩。冷战爆发后,铁幕落下,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大阵营剑拔弩张,对峙了整整四十年。和中国一样,美国也把地球划分成三个世界,但标准不同。在他们看来,第一世界是美国及其盟友,第二世界是苏联及其盟友,第三世界是美苏两国之间的夹缝国家。我们接下来提到的三个世界,都是按照这个标准划线。
虽然在二战后,第一世界和第二世界的国家还仍旧是 世界强国,但因为二战的洗礼,几乎都是百废待兴,没人更没钱去管理它们在世界各地的殖民地,殖民地便在20世纪的50~70年代纷纷独立。到1979年,世界上独立国家的总数比1945年翻了一番,120多个国家成为联合国会员国,其中多半都属于第三世界。虽然联合国是美国创立的,但联合国大会并不像美国人预想的那样,对美国俯首帖耳,成为美国统治世界的武器,因为联合国大会更关心殖民地人民的安全以及独立问题,最后就造成了美国在世界和平和安全上的统治权,与在殖民问题上的非统治权。换句话说就是,美国在冷战期间可以调动全世界1/4的盟友国家协助自己抗衡苏联、停止战争,并让美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警察,但对于新国家的建立、主权归属问题上,美国就没有那么大能力阻止了。
美国人认为,既然无法阻挡独立的倾向,为何不换个方法,让他们接受美国的一切呢?所以美国也乐于见到更多新国家的建立,因为这样可以将殖民地从庞大的英法等帝国中剥离,防止它们权力过大,影响美国对世界的统治,如果这些殖民地建立的新国家倾向于美国,就更容易让美国用更少的人和更少的钱统治世界,美国称之为反殖民主义。所以从1961年肯尼迪总统开始,就频繁向第三世界国家示好,建立最广泛的国际基础。或者换句话说,就是积极输出美国式的民主,在文化上进行征服。与此同时,美国将自己的文化、政治和经济元素注入到这些新建立的国家之中,使其全部美国化。
在联合国建立的时候,美国顺便建立了两个国际性组织,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三个金融机构中的两个: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这两个国际性组织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世界银行的行长永远由美国人担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总裁永远是西欧各 国人担任。就是说,如果一个穷国想到联合国借钱,就必须先承认美国人和欧洲人的经济游戏规则,否则就什么都没有。同时也说明了,二战后的世界金融体系是美国所主导的。更为令人气愤的是,每个加入这两个国际性组织的国家,必须经过美国国会的批准。曾有大量第三世界国家为了加入,低下了自己的头,不仅承认美国的经济地位,还把美元作为最大的外汇储备货币。比如中国,也是直到1980年才进入这两个组织,可谓是非常的艰难。
说到这,我们先阶段性总结一下,我们在这部分讲述了美国在二战后建立了自己的世界政府联合国,并借助它完成了自己的三步计划:第一步,在冷战中获得先机,令全世界1/4的国家忠于自己;第二步,鼓励殖民地国家独立,削弱英法等老牌殖民地帝国的力量;第三步,积极输出美国式的文化、政治和经济方式给新国家,让其美国化。
第五部分
但是,美国的战略意图,世界其他国家就会甘于就范吗?当然不是。作为昔日的霸主,欧洲各国不愿就这么接受美国的领导,他们在美国人建立的这两个国际性组织的基础上,于1961年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小圈子,名叫“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是世界第三大的金融机构。也有人称之为富人俱乐部或者发达国家俱乐部,主要由西欧各国与美国、日本等组成。
对于美国所把持的世界金融秩序,各国几乎都是敢怒不敢言,因为其他国家都没有美国那样的经济实力。最初苏联曾经挑战过这个权威,先是建立了经互会,之后又向非洲和拉丁美洲投资,希望能抗衡美国,但随着苏联在1991年解体,这些也都成了过眼云烟。与苏联强硬对抗美国相对的,是“南南合作”。南南合作是什么呢?由于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绝大部分都处于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南部分,于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这些国家之间为摆脱发达国家的控制,发展民族经济,开展专门的经济合作,即称为南南合作。2000年以后,中国与拉丁美洲、非洲的合作等便是其突出表现。
由于中国的崛起,美国不得已将中国纳入到其体系当中,但还是有所保留,结果逼迫中国走了另一条路——抛开美国,建立自己与其他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联系。尽管中国的资金相对紧张,但在各国特别是非洲人看来,却是非常有用的救济款,相比于美国和欧洲各国先考量借钱是否能盈利,更受各国欢迎。特别是中国所采取的引导型发展模式,即按照中国的发展模式引导其他国家的未来发展,对自己的持续投资具有深远的影响。截至到2012年,中国对拉丁美洲和非洲的基础设施和发展借款,已经超过了世界银行和美洲开发银行的贷款总额。因为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且稳定,2008年的金融危机竟然没有影响到中国,这是令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都大跌眼镜的事情。
总结
到这里,这本《谁将主宰世界》的核心内容我们就说完了,再来总结一下:
第一,西方世界为什么对建立世界政府乐此不疲?是因为它们的传统中就有相关的理念。第二,英国依靠工业革命的成果,进行自由经济贸易,继而用欧洲协调体系统治整个欧洲。第三,一战前后,英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所以可以建立国联并成为世界盟主,但因其置中小国家利益于不顾,使二战发生 ,国联失败。第四,美国在二战后重新建立了以自己为首的联合国,并以把持经济、干预他国内政为方法,使自己在20世纪下半叶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领导者。第五,我们又结合本书之外的现实,探讨了一下中国的崛起,以及对第三世界国家的贡献,对美国式的领导世界提出挑战,或许,这将是未来世界局势的一个变数所在。
这本书讲的主要是历史,但是以历史为镜像,照映的是世界的未来,所以,本书不仅是历史的总结,也是一部前瞻性著作,也正是因此,2012年《金融时报》把最佳政治类图书的荣誉颁给本书,表达了对本书的赞赏。
撰稿:曲飞工作室
脑图:刘艳
转述:徐惟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