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迷人的温度》| 曹天元解读

关于作者

本书作者是美籍意大利物理学家吉诺·塞格雷,他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埃米利奥·塞格雷的侄子,本人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担任物理教授。塞格雷家族在二战前由意大利移民美国,因此也对二战前后的欧洲科学史相当关注。吉诺·塞格雷曾经撰写过广受好评的关于费米、玻尔、伽莫夫等人的传记,而这本《迷人的温度》则是他从温度的角度出发,为宇宙、地球和生命撰写的一本“大历史”。

关于本书

本书以温度为线索,从各种不同的方面去讲述了关于宇宙、地球和生命的历史。从科学、人类、生命、地球、宇宙等等不同的角度,塞格雷为我们全面阐述了温度在其中起到的作用。通过这本书,你会发现,“温度”原来是一个这么奇妙的概念,它几乎决定了这个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命运。

核心内容

“温度”是我们日常最熟悉的词汇之一,然而,这个概念其实在历史上只出现了300多年。对温度的研究不但是近代科学诞生的重要因素之一,也将在未来继续促进超导、超流等一系列前沿科技的发展。从进化的角度来看,保持稳定的37度体温让人类和哺乳动物得以发展出精密的大脑,最终导致了智慧生命的出现。温度的变迁深刻影响了地球演化的历史,一次次的冰期变迁让生命的形态不断产生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它们改变了地球大气成分,并最终形成了今天的样子。最后,温度不但决定了宇宙的起源,也是各种不同的原子核形成的根本原因。可以说,这个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事物,它们的起源和命运都与“温度”息息相关。

img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本期音频我们要讲的书是《迷人的温度》,它还有个副标题,叫作“温度计里的人类、地球和宇宙史”。很明显,从书名你就可以听出来,这是本讲“温度”的科普书。

不过,它和其他科普书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别的科普书,讲物理的往往只讲物理,讲生物的往往只讲生物。但是这本书以“温度”为线索,从宇宙讲到地球,从生命讲到人类,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几乎无所不包。不听这本书,你一定不知道,“温度”原来是这样一个神奇的概念。从最大的宇宙到最小的原子,从地球的演变到人类的进化,温度几乎决定了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一切。听完了这本书,你也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之处:它在各个方面,在各个层次上,原来都是互通的。只要把握住“温度”这个核心概念,你就可以把万事万物都串到一起。这才是这本书真正“迷人”的地方。

在开始之前,我们先来介绍一下本书的作者吉诺·塞格雷,他是一位美籍的意大利物理学家有句老话叫作“将门出虎子”,在科学史上有很多的“科学世家”。比方说著名的伯努利家族,就是在同一个家族里出了好几位大数学家。

本书的作者吉诺·塞格雷,则出生于一个典型的“物理世家”。他本人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物理教授,他的叔叔埃米里奥·塞格雷更加有名,曾经拿过诺贝尔物理学奖。另外他的兄弟、外甥、表叔等等都是研究物理的。不仅如此,吉诺·塞格雷的夫人也同样出自物理世家,他的岳父、连襟等人在物理界都很有名气。所以连塞格雷自己都说,搞物理其实就相当于他的“家族事业”。

不过,吉诺·塞格雷的才华并不仅限于物理,他对历史也很有研究。这就可以让他以“温度”为线索,信手拈来,全方位地去讲述一段关于自然的“大历史”。接下来,就让我们跟随他的脚步,围绕着温度这个主题去探索四段不同的历史。它们分别是科学史人类史地球生命史以及宇宙史

第一部分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科学的历史,这就要从“温度”这个概念本身说起。在今天,“温度”已经是一个日常用词,大家说着说着,早就习惯了,不会觉得这个词有什么特别的。但是你可能不知道,其实“温度”这个概念在历史上才出现了三百多年。在古代,人们知道冷,也知道热,但是从来没有“温度”的概念。换句话说,古人从来没有想到过,“冷”和“热”是一种可以被量化的东西。

事实上,“温度”这个词的提出是科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事件,它直接导致了近代科学的重大革命。而这一切的导火索,却是一种看上去不起眼的小小仪器,就是温度计。

最早的温度计是谁发明的,有很多种不同的说法。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它的发明时间大概在公元1600年之后,那时正好是近代科学革命爆发前的关键时刻。在这个时间段,出现了好几种非常重要的发明,包括望远镜,显微镜,还有就是温度计。望远镜帮助人们提高了天文观测精度,促成了牛顿力学的诞生。显微镜帮助人们发现了细胞等微小结构,促成了近代生物学的诞生。而温度计呢?它带来的革命虽然要晚一点,但是重要程度和它们不相上下。它第一次让人们有了“温度”这个概念,也就是我们可以把冷和热定量化、数字化。大家熟悉的“摄氏温度”,“华氏温度”就是那个时候定下的两个量化标准,一直沿用到今天。

为什么说“定量化”非常重要呢?可以说没有定量化,就没有科学研究。温度计发明以后,有了温度的概念,人们才第一次得以对“热”这个东西展开系统的研究。这是一段非常精彩和曲折的历史。而关于这段历史,你只要记住两点就行了。第一,在对“热”的研究过程当中,人们发明了一种蒸汽机,直接导致了工业革命的开始。第二,对于热的研究最后导致了一门叫作“热力学”的学科出现,它和经典力学、经典电磁学一起,构成了经典物理学的三大支柱。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对于“温度”的研究,是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爆发的一个关键因素。经常有人问,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爆发工业革命,没有诞生科学?其实除了缺乏历史传统和思想基础之外,还有人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技术原因,就是中国古代的玻璃制造技术不行。为什么这么说呢?你看,不能造玻璃,你当然也就造不出望远镜,显微镜,还有温度计这些仪器。而没有这些仪器,你就没法精确地量化一个概念,也就谈不上科学研究。所以,千万不要小看温度计这个东西,正是它给我们带来了近代科学的重大革命。从此,我们有了“温度”这把尺子,对于科学家来说,这就好像是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如果说温度对于科学的起源有重大帮助,那么,它对于科学的未来也同样不可或缺。因为进入20世纪后,物理学界又爆发了两场新的革命,一个是相对论,一个是量子论。而这一次,“温度”同样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对于量子论而言,温度更是一个核心因素。在量子世界里,物质在接近绝对零度的超低温状态下,会展现出非常奇妙的性质,我们经常听到的“超导”、“超流”,以及由此衍生开来的一系列前沿技术,都是量子效应在低温下的宏观体现。我们也能想象,在未来温度仍然会是科学研究里最重要的课题之一,它几乎牵涉到一切重大的物理和化学问题。可以说,“温度”贯穿了整部科学史,甚至毫不夸张地说,它是人类作为一种智慧生物,在历史上发现的最重要的科学概念之一。

以上是第一点,我们围绕着温度回顾了科学史。接下来,让我们同样从温度出发,来重新审视一下人类,也就是我们自己的进化历史。

第二部分

我们知道,一个人的正常体温大约是37摄氏度,不管你是男是女,皮肤是黑是白,也不管你是个婴儿还是百岁老人,住的地方是赤道还是北极,所有人都有着相同的体温。你可别觉得这就是个常识,如果我们把镜头拉远,从整个自然界的角度来看,这其实是个奇怪的现象。

因为除了人类之外,其他能够保持恒定体温的动物,比如多数哺乳类,它们的温度也大多都在摄氏37度左右浮动。鸟类也是恒温动物,体温稍微高一点,但也就是在42度左右,差距很小。你看,是不是好像有一只看不见的魔力之手,把各种动物的体温都精确地调控在“37”这个数字附近,这是为什么呢?

这里其实有两个问题,第一是,为什么我们的体温是恒定不变的?第二是,为什么这个恒定的数字正好是37?关于这两个问题,其实在科学界也是众说纷纭,并没有统一的公认答案,不过有一些说法很有意思,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同,我在这里跟你分享一下。

为什么人类的体温是恒定的?其实很容易发现,所有的恒温动物,比如鸟类和哺乳类,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进化得非常复杂,特别是都拥有一个复杂的大脑。而更简单一点的动物,比方说爬行类和两栖类,像是蛇或者青蛙,它们就不是恒温的,而是所谓的“冷血动物”。相对来看,它们的大脑结构比较简单。

所以,有一种说法是,我们的身体会进化出恒温的机制,是为了让大脑发挥出最佳的性能。因为我们的脑子是一个极其精巧的仪器,在那里,会产生各种复杂的化学反应,会有无数信号在神经细胞之间传送与接收,而所有的这些化学反应都极其依赖于温度。对于“精密仪器”来说,工作环境的稳定才是重中之重。只有让大脑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恒温环境里,它才能稳定地发挥作用。

但就算需要恒温,那为什么非要是37度,而不能是其他数值呢?这个问题也很有意思,因为这很可能是一个在进化中博弈取舍的结果。总体而言,体温高对于生命是更有好处的。因为首先,高温意味着各种化学反应的效率高,代谢速度快,你的动作就可以更快更敏捷。对于生物来说,动作灵活肯定比慢吞吞要好。

其次,高温环境可以杀死大部分有害的真菌,防止对健康造成危害,同时也可以提高免疫能力。实际上,我们生病时候会“发烧”,就是这个道理。面对入侵的病菌,身体系统会特意提高温度,以便更有效率地对抗细菌。

当然,这也不是说体温越高越好。因为很明显,保持高体温是要付出代价的,那就是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所以这里肯定有一个平衡点。那这个平衡点在哪里?进化已经给了我们答案。因为神奇的是,几乎所有的恒温动物在演化过程中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37度,这说明这个体温很有可能就是在地球环境里,对于恒温动物最优化的一个选择。

如果这种说法是真的,那温度可以说是我们人类诞生的重要前提。你可以想象一下,最早的时候,生命的祖先以一种很简单的形态生活在海里。海水的温度相当稳定,所以生物本来也没有必要进化出保持恒温的功能。但是后来,一部分动物从海里走上了陆地,它们面对着一个完全不同的环境。在陆地上,日夜和四季会产生非常大的温差,在这种情况下,陆地生物想要获得更多的生存优势,一个恒温的环境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非常幸运的是,有一部分动物真的偶然进化出了精确控制身体温度的能力,而长期的自然选择把这个体温调整到了最佳的37度。有了稳定的体温,这些动物的大脑才得以向更精密的方向演化,变得越来越发达。从此,这些动物走上了一条朝着“智慧”进化的路,而其中走得最远的那一群就是我们人类。从这个角度来说,稳定的温度,很有可能是地球上智慧生命诞生的关键所在。

以上是第二点,我们从温度出发,探讨了人类为什么会进化出智慧。接下来,让我们把眼光放大到整个地球,来看看温度对地球上的生命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第三部分

咱们都知道,生命需要氧气。可是你知道吗?其实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地球大气层里的氧气含量很少,而且它对于当时的生命是一种“毒药”。那为什么今天大部分的生物都变成了需要呼吸氧气的生物呢?其实这也和历史上的一次温度大变迁有关。

最初的地球是一个炙热的大火球,经过七八亿年之后,它终于冷却到了液态水可以存在的程度。在那之后很短的时间里,生命就出现了。我们刚才说到,对生物来说,保持稳定的温度非常重要。但是地球并不是“恒温”的,它的平均温度在漫长的岁月里,有过数不清次数的起伏变化。

决定地球温度的因素有很多种,比方说它围绕太阳运行的轨道,自传轴的倾斜角度,乃至它在银河系中的位置等等都会影响整体气候。除此之外,地球自身的因素,比如大气成分、洋流、甚至生物本身也能让温度产生变化。在这么多综合因素的影响下,地球有时冷,有时热。冷的时候,冰川覆盖了大地,就形成了地质学上说的“冰期”。

冰期的出现和消失不但改变了地质环境,更对生物的发展造成了难以估量的影响。比方说,一直到大概27亿年前,地球还非常炎热。因为当时地球的大气成分和今天非常不一样,几乎没有氧气,充斥着二氧化碳和甲烷。我们知道,这两种都是温室气体,由此造成的结果就是,当时的气温可能要比今天高50度之多。在这种环境里,生命进化得非常缓慢。

要知道,这时候生命已经出现将近20亿年了,但形态非常简单。当时地球上的生命,基本上都是生活在海洋里的厌氧性原核生物。不过,接下来的一个偶然事件就彻底改变了一切。

事情的起因众说纷纭,可能是由于某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海藻出现,增加了地球上氧气的产量,也可能是因为产生甲烷的细菌突然减少。总之,大气里的氧气开始慢慢增多了。氧气的增多一方面杀死了大量的厌氧生物,另一方面让大气里的甲烷氧化。于是大气里的甲烷越来越少,温室效应逐渐下降,地球的温度也开始慢慢降低,最终形成了全球性的冰期。

这场大冰期可能让当时地球上的绝大多数生物都灭绝了,但是,它同样也给生命创造了机会。新生的、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熬过了这场冰封浩劫,最终占据了生命的主流。它们不但改变了地球的大气成分,也彻底改变了演化的方向。从此之后,生命开始更多地依赖于氧气,它们使用能量的效率提高了,形态也开始变得更加复杂。这就是地球演化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史称“大氧化”。

另一次决定命运的冰期出现在大约7亿年前,当时地球上还没有七大洲,所有的陆地都聚成一块巨大的大陆,而且位置正好在赤道附近。有意思的是,因为大陆能够反射更多的太阳光,而赤道上的阳光正好最多,这样一来,地球接收太阳的总能量就减少了,就导致气温稍微下降了一点。

你可别小看下降的这一点点温度,它造成了一连串连锁反应:温度下降一点,地球上的冰川面积就扩大了一点,而冰川是白色的,反射太阳能量的能力更强,这就进一步造成了气温的下降。

你看,这就变成了一个死循环:冰川造成温度下降,温度下降又造成了更多的冰川。无限反馈放大之后,地球就进入了寒冬。当时的气温可能低达零下50度。从太空中看,地球上白茫茫一片,这就是所谓的“雪球地球”。

那后来地球又是怎么解冻的呢?原因也很偶然,科学家推测,可能是地球内部的火山运动,向大气里喷发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当它在大气中累积到了一定程度,就能让气温显著上升。很快,冰川开始融化,这又引发了反向循环,导致气温进一步上升。于是,在很短的时间里,地球的温度整整上升了100度,从零下50度上升到零上50度,海水解冻,生命重新开始萌发。

而且和前一次冰期一样,虽然绝大多数生命都没有挺过冰封时代,但那些少数幸存下来的物种,却在气候回暖后爆发出了惊人的能量。雪球地球之后,无论是生物的种类还是数量,都产生了爆炸式的增长,造就了著名的“寒武纪大爆发”。今天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门类,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在寒武纪的这场大爆发里产生的。

所以你看,生命的演化和温度是多么息息相关。实际上,在地球的漫长历史里,随着气温的上下起伏,生命已经经历了五次大灭绝。而且神奇的是,每次大灭绝之后,生命的发展都比之前要更加繁盛。

比如6500万年前,一颗小行星撞击了地球,扬起了漫天的灰尘挡住阳光。随之而来的寒冬灭绝了恐龙,却给哺乳动物带来了发展的机会。1万3000年前,可能又是一颗彗星造成了同样的降温,美洲的猛犸象、剑齿虎等等动物纷纷灭绝。但正是这次事件,给人类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因为动物突然减少,我们的祖先不得不放弃狩猎的生存模式,开始了农业种植。从此,我们的文明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生命,就是在这样不停地冷热循环中生生不息,演奏出一曲波澜壮阔的“冰与火之歌”。

以上是第三点,我们探讨了温度和地球生命的关系。最后,让我们把脑洞开到天际,来看看温度是如何决定整个宇宙命运的吧。

第四部分

为什么说温度决定了宇宙的命运呢?你可能不知道,宇宙里的每一个原子核,它的来历都是传奇。我们的世界之所以这样丰富多彩,本质上取决于每个不同元素的原子,它都是在不同温度的“熔炉”里打造出来的。

这是怎么回事呢?你一定知道,宇宙诞生于一场大爆炸。在最初时刻,一切都处于极度的高温,当时各种基本粒子几乎没有区别。不过随着时间流逝,宇宙的体积不断膨胀,它的温度也不断下降。到了宇宙诞生之后三分多钟,温度下降到了大约9亿度,终于足以形成稳定的原子核。

在这之后,宇宙温度随着膨胀进一步下降。又过了大约38万年,本来处于自由形态的电子都被吸收到原子核附近,形成完整的原子。原子的形成就意味着,物质时代正式开始了。有史以来第一次,我们的宇宙里充满了不带电的普通物质,而这些物质慢慢聚集起来,形成了无数的恒星,再次点亮了空间。

这些恒星就像一个个“熔炉”,不同的元素就是在它们内部打造出来的。因为在大爆炸之初,宇宙里基本上只有最轻的两种元素,也就是氢和氦。这两种元素也是元素周期表最前面的两个。那元素周期表后面的元素是怎么出现的呢?在恒星内部高温高压的环境里,这两种元素才能进一步变化,从氦变成碳,碳变成氧,氧变成硅……恒星的温度越高,聚变就会向着更重,也就是元素周期表更靠后的元素进行。

不仅如此,温度更决定了恒星本身的命运。一般来说,较小的恒星,它们的核心温度不高,这样的恒星会有很长的寿命,最终变成红矮星或者白矮星。比方说我们的太阳,它在几十亿年之后就会变成一颗白矮星。

不过,如果恒星非常巨大,它的“死法”就完全不同了。因为大恒星的核心需要极度的高温来维持,这会加速它内部的元素向着更重的方向进行聚变。而不幸的是,元素的聚变只能一路进行到铁原子,因为铁是最稳定的元素,哪怕再聚变也释放不出更多的能量了。

所以当恒星的内部聚变进行到铁之后,它就再维持不了自己的核心温度了,也就抵抗不了自身的巨大压力。于是一瞬间,这样的恒星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把自己的外层甩到宇宙空间里去,只留下一个很小的内核。这个壮观的景象就是“超新星爆发”,至于爆发后留下的内核是什么样子,也和温度有关。如果原来的核心温度比较低,可能会是一颗中子星,但如果恒星特别巨大,温度特别高,那就会留下一个黑洞。

顺便说一句,虽然恒星内部的自发聚变反应一般到铁为止,不过在超新星剧烈爆发的过程中,会短暂地形成更高的能量和温度,就会把铁进一步变成更重的元素。所以宇宙里所有比铁更重的东西,包括地球上的金银铜矿,也包括组成我们身体的很多原子,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在超新星爆炸,或者两颗中子星对撞的时候形成的。

我们看电影《复仇者联盟》,雷神说他的锤子是在中子星上锤炼出来的,听起来似乎很高大上,其实一点也不稀奇。因为实际上,我们戴的金项链、银耳环,甚至包括我们每个人本身,有很大一部分就来自中子星的“锤炼”。从某种意义上讲,其实组成我们的几乎每一个原子核,来历都很传奇,它们要么来自宇宙大爆炸的最初,要么来自恒星内部的熔炉,要么来自超新星爆发的尘埃,要么来自中子星碰撞的回响。而在这其中,最关键的因素还是温度。不同的温度铸造了不同的原子核,最终形成了这个变化万千的世界。

总结

好了,以上我们已经从四个不同的角度讲述了“温度”的传奇故事。我们看到,温度不仅在科学史上发挥过重大作用,更是未来探索的前沿课题。温度是人类进化出智慧和文明的关键,也是影响地球生命演化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温度不但决定了宇宙和恒星的命运,甚至可以说是形成万事万物的根本源头。一个在生活里如此习以为常的概念,其背后却隐藏着如此重大的意义,不知道你有没有感到惊讶呢?也许,当下次别人再说起“温度”的时候,你就会觉得:嗯,这个词确实有一点与众不同的“迷人”之处。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全部内容,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红包,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撰稿:曹天元

脑图:刘艳导图工坊

转述:徐昆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