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36-36-数据库没有备份,没有使用Binlog的情况下,如何恢复数据?

我们上节课讲解了MySQL的复制技术,通过主从同步可以实现读写分离,热备份,让服务器更加高可用。MySQL的复制主要是通过Binlog来完成的,Binlog记录了数据库更新的事件,从库I/O线程会向主库发送Binlog更新的请求,同时主库二进制转储线程会发送Binlog给从库作为中继日志进行保存,然后从库会通过中继日志重放,完成数据库的同步更新。这种同步操作是近乎实时的同步,然而也有人为误操作情况的发生,比如DBA人员为了方便直接在生产环境中对数据进行操作,或者忘记了当前是在开发环境,还是在生产环境中,就直接对数据库进行操作,这样很有可能会造成数据的丢失,情况严重时,误操作还有可能同步给从库实时更新。不过我们依然有一些策略可以防止这种误操作,比如利用延迟备份的机制。延迟备份最大的作用就是避免这种“手抖”的情况,让我们在延迟从库进行误操作前停止下来,进行数据库的恢复。

当然如果我们对数据库做过时间点备份,也可以直接恢复到该时间点。不过我们今天要讨论的是一个特殊的情况,也就是在没做数据库备份,没有开启使用Binlog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找回数据。

今天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InnoDB存储引擎中的表空间是怎样的?两种表空间存储方式各有哪些优缺点?
  2. 如果.ibd文件损坏了,数据该如何找回?
  3. 如何模拟InnoDB文件的损坏与数据恢复?

InnoDB存储引擎的表空间

InnoDB存储引擎的文件格式是.ibd文件,数据会按照表空间(tablespace)进行存储,分为共享表空间和独立表空间。如果想要查看表空间的存储方式,我们可以对innodb_file_per_table变量进行查询,使用show variables like 'innodb_file_per_table';。ON表示独立表空间,而OFF则表示共享表空间。

- 如果采用共享表空间的模式,InnoDB存储的表数据都会放到共享表空间中,也就是多个数据表共用一个表空间,同时表空间也会自动分成多个文件存放到磁盘上。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单个数据表的大小可以突破文件系统大小的限制,最大可以达到64TB,也就是InnoDB存储引擎表空间的上限。不足也很明显,多个数据表存放到一起,结构不清晰,不利于数据的找回,同时将所有数据和索引都存放到一个文件中,也会使得共享表空间的文件很大。

采用独立表空间的方式可以让每个数据表都有自己的物理文件,也就是table_name.ibd的文件,在这个文件中保存了数据表中的数据、索引、表的内部数据字典等信息。它的优势在于每张表都相互独立,不会影响到其他数据表,存储结构清晰,利于数据恢复,同时数据表还可以在不同的数据库之间进行迁移。

如果.ibd文件损坏了,数据如何找回

如果我们之前没有做过全量备份,也没有开启Binlog,那么我们还可以通过.ibd文件进行数据恢复,采用独立表空间的方式可以很方便地对数据库进行迁移和分析。如果我们误删除(DELETE)某个数据表或者某些数据行,也可以采用第三方工具回数据。

我们这里可以使用Percona Data Recovery Tool for InnoDB工具,能使用工具进行修复是因为我们在使用DELETE的时候是逻辑删除。我们之前学习过InnoDB的页结构,在保存数据行的时候还有个删除标记位,对应的是页结构中的delete_mask属性,该属性为1的时候标记了记录已经被逻辑删除,实际上并不是真的删除。不过当有新的记录插入的时候,被删除的行记录可能会被覆盖掉。所以当我们发生了DELETE误删除的时候,一定要第一时间停止对误删除的表进行更新和写入,及时将.ibd文件拷贝出来并进行修复。

如果已经开启了Binlog,就可以使用闪回工具,比如mysqlbinlog或者binlog2sql,从工具名称中也能看出来它们都是基于Binlog来做的闪回。原理就是因为Binlog文件本身保存了数据库更新的事件(Event),通过这些事件可以帮我们重现数据库的所有更新变化,也就是Binlog回滚。

下面我们就来看下没有做过备份,也没有开启Binlog的情况下,如果.ibd文件发生了损坏,如何通过数据库自身的机制来进行数据恢复。

实际上,InnoDB是有自动恢复机制的,如果发生了意外,InnoDB可以在读取数据表时自动修复错误。但有时候.ibd文件损坏了,会导致数据库无法正常读取数据表,这时我们就需要人工介入,调整一个参数,这个参数叫做innodb_force_recovery

我们可以通过命令show variables like 'innodb_force_recovery';来查看当前参数的状态,你能看到默认为0,表示不进行强制恢复。如果遇到错误,比如ibd文件中的数据页发生损坏,则无法读取数据,会发生MySQL宕机的情况,此时会将错误日志记录下来。

- innodb_force_recovery参数一共有7种状态,除了默认的0以外,还可以为1-6的取值,分别代表不同的强制恢复措施。

当我们需要强制恢复的时候,可以将innodb_force_recovery设置为1,表示即使发现了损坏页也可以继续让服务运行,这样我们就可以读取数据表,并且对当前损坏的数据表进行分析和备份。

通常innodb_force_recovery参数设置为1,只要能正常读取数据表即可。但如果参数设置为1之后还无法读取数据表,我们可以将参数逐一增加,比如2、3等。一般来说不需要将参数设置到4或以上,因为这有可能对数据文件造成永久破坏。另外当innodb_force_recovery设置为大于0时,相当于对InnoDB进行了写保护,只能进行SELECT读取操作,还是有限制的读取,对于WHERE条件以及ORDER BY都无法进行操作。

当我们开启了强制恢复之后,数据库的功能会受到很多限制,我们需要尽快把有问题的数据表备份出来,完成数据恢复操作。整体的恢复步骤可以按照下面的思路进行:

1.使用innodb_force_recovery启动服务器

innodb_force_recovery参数设置为1,启动数据库。如果数据表不能正常读取,需要调大参数直到能读取数据为止。通常设置为1即可。

2.备份数据表

在备份数据之前,需要准备一个新的数据表,这里需要使用MyISAM存储引擎。原因很简单,InnoDB存储引擎已经写保护了,无法将数据备份出来。然后将损坏的InnoDB数据表备份到新的MyISAM数据表中。

3.删除旧表,改名新表

数据备份完成之后,我们可以删除掉原有损坏的InnoDB数据表,然后将新表进行改名。

4.关闭innodb_force_recovery,并重启数据库

innodb_force_recovery大于1的时候会有很多限制,我们需要将该功能关闭,然后重启数据库,并且将数据表的MyISAM存储引擎更新为InnoDB存储引擎。

InnoDB文件的损坏与恢复实例

我们刚才说了InnoDB文件损坏时的人工操作过程,下面我们用一个例子来模拟下。

生成InnoDB数据表

为了简便,我们创建一个数据表t1,只有id一个字段,类型为int。使用命令create table t1(id int);即可。

- 然后创建一个存储过程帮我们生成一些数据:

BEGIN
-- 当前数据行
DECLARE i INT DEFAULT 0;
-- 最大数据行数
DECLARE max_num INT DEFAULT 100;
-- 关闭自动提交
SET autocommit=0;
REPEAT
SET i=i+1;
-- 向t1表中插入数据
INSERT INTO t1(id) VALUES(i);
UNTIL i = max_num
END REPEAT;
-- 提交事务
COMMIT;
END

然后我们运行call insert_t1(),这个存储过程帮我们插入了100条数据,这样我们就有了t1.ibd这个文件。

模拟损坏.ibd文件

实际工作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比如.ibd文件损坏等,如果遇到了数据文件的损坏,MySQL是无法正常读取的。在模拟损坏.ibd文件之前,我们需要先关闭掉MySQL服务,然后用编辑器打开t1.ibd,类似下图所示:

- 文件是有二进制编码的,看不懂没有关系,我们只需要破坏其中的一些内容即可,比如我在t1.ibd文件中删除了2行内容(文件大部分内容为0,我们在文件中间部分找到一些非0的取值,然后删除其中的两行:4284行与4285行,原ibd文件和损坏后的ibd文件见GitHub地址。其中t1.ibd为创建的原始数据文件,t1-损坏.ibd为损坏后的数据文件,你需要自己创建t1数据表,然后将t1-损坏.ibd拷贝到本地,并改名为t1.ibd)。

然后我们保存文件,这时.ibd文件发生了损坏,如果我们没有打开innodb_force_recovery,那么数据文件无法正常读取。为了能读取到数据表中的数据,我们需要修改MySQL的配置文件,找到[mysqld]的位置,然后再下面增加一行innodb_force_recovery=1

备份数据表

当我们设置innodb_force_recovery参数为1的时候,可以读取到数据表t1中的数据,但是数据不全。我们使用SELECT * FROM t1 LIMIT 10;读取当前前10条数据。

- 但是如果我们想要完整的数据,使用SELECT * FROM t1 LIMIT 100;就会发生如下错误。

- 这是因为读取的部分包含了已损坏的数据页,我们可以采用二分查找判断数据页损坏的位置。这里我们通过实验,可以得出只有最后一个记录行收到了损坏,而前99条记录都可以正确读出(具体实验过程省略)。

这样我们就能判断出来有效的数据行的位置,从而将它们备份出来。首先我们创建一个相同的表结构t2,存储引擎设置为MyISAM。我刚才讲过这里使用MyISAM存储引擎是因为在innodb_force_recovery=1的情况下,无法对innodb数据表进行写数据。使用命令CREATE TABLE t2(id int) ENGINE=MyISAM;

然后我们将数据表t1中的前99行数据复制给t2数据表,使用:

INSERT INTO t2 SELECT * FROM t1 LIMIT 99;

- 我们刚才讲过在分析t1数据表的时候无法使用WHERE以及ORDER BY等子句,这里我们可以实验一下,如果想要查询id<10的数据行都有哪些,那么会发生如下错误。原因是损坏的数据页无法进行条件判断。

删除旧表,改名新表

刚才我们已经恢复了大部分的数据。虽然还有一行记录没有恢复,但是能找到绝大部分的数据也是好的。然后我们就需要把之前旧的数据表删除掉,使用DROP TABLE t1;

- 更新表名,将数据表名称由t2改成t1,使用RENAME TABLE t2 to t1;

- 将新的数据表t1存储引擎改成InnoDB,不过直接修改的话,会报如下错误:

关闭innodb_force_recovery,并重启数据库

因为上面报错,所以我们需要将MySQL配置文件中的innodb_force_recovery=1删除掉,然后重启数据库。最后将t1的存储引擎改成InnoDB即可,使用ALTER TABLE t1 engine = InnoDB;

总结

我们刚才人工恢复了损坏的ibd文件中的数据,虽然没有100%找回,但是相比于束手无措来说,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至少我们还可以把正确的数据页中的记录成功备份出来,尽可能恢复原有的数据表。在这个过程中相信你应该对ibd文件,以及InnoDB自身的强制恢复(Force Recovery)机制有更深的了解。

数据表损坏,以及人为的误删除都不是我们想要看到的情况,但是我们不能指望运气,或者说我们不能祈祷这些事情不会发生。在遇到这些情况的时候,应该通过机制尽量保证数据库的安全稳定运行。这个过程最主要的就是应该及时备份,并且开启二进制日志,这样当有误操作的时候就可以通过数据库备份以及Binlog日志来完成数据恢复。同时采用延迟备份的策略也可以尽量抵御误操作。总之,及时备份是非常有必要的措施,同时我们还需要定时验证备份文件的有效性,保证备份文件可以正常使用。

如果你遇到了数据库ibd文件损坏的情况,并且没有采用任何的备份策略,可以尝试使用InnoDB的强制恢复机制,启动MySQL并且将损坏的数据表转储到MyISAM数据表中,尽可能恢复已有的数据。总之机制比人为更靠谱,我们要为长期的运营做好充足的准备。一旦发生了误操作这种紧急情况,不要慌张,及时采取对应的措施才是最重要的。

今天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我想问问,在日常工作中,你是否遇到过误操作的情况呢?你又是如何解决的?除了我上面介绍的机制外,还有哪些备份的机制可以增强数据的安全性?

欢迎你在评论区写下你的思考,也欢迎把这篇文章分享给你的朋友或者同事,一起交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