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06-07-我考北大中文系时,15天背下10门专业课的连点成线法

学习是有方法的,按照正确的方法练习,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学霸。

大家好,我是冷冷。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大段文字的记忆方法:怎么记,以及怎么才能不忘记,做到信手拈来地引用。

一个重要前提是:考试对这段文字的要求,是记住主要观点,能够化为己用,但并不需要一字不差地誊写在卷面上。

01

首先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机械复述”并不能有效地增强记忆。

“机械复述”是指直接背诵书上的原文,这也是我们最经常使用的方法。但是,仅仅按照书本的叙述顺序和具体表达来记忆,时效是极其有限的。

我们在初次对知识进行主动学习时,留下的是“短时记忆”。要想记得快记得牢记得久,一定要经过充分的、有一定深度的加工,把“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长时记忆”没有容量限制,保存时间也更为长久,可以长达数年甚至终身。

“加工”是什么意思呢?是指,对知识点加以自己的处理。对于记忆大段文字来说,“加工”的关键在于,用自己的语言把它们叙述出来。而且,加工得越精细,你的记忆效果就越好。

精细进行复述是存储信息最有效的方法,它是指把要记住的内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彭聃龄《普通心理学》)

在记忆大段文字的时候,转换为自己的语言,之所以高效,是因为我们的语言系统、叙述风格和表达习惯,也属于“已有的知识经验”。

大家大概会觉得,重新组织语言去记忆,太麻烦了,很花时间,肯定还是直接背书上的原文,速度更快。

其实不是这样。

首先,在第一次记忆的时候,如果你用的是“机械复述”,书上的内容,按照作者的逻辑和语言系统进行表达,对我们而言是陌生的,这时我们记忆的东西包括知识本身,以及叙述方式,这两块儿都很陌生。

但如果是用“精细复述”,转化为自己熟悉的语言系统,内容会变得较为口语化,而且要求没有那么严格,我们只需要讲出大致意思就可以了,这会更容易记住。也就是说,首次记忆也未必比直接背诵来得慢。

而且,记东西不是一次就能记住的,需要多次重复。“机械复述”的首次记忆效果并不牢靠,在第二次、第三次记忆的时候,依然需要耗费很多时间。

再者,书本的表述非常详实、细节丰盈,但作者这么做的目的,是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而在理解之后,一般来说,提取最关键的某句话或者某几句话去记忆,就可以让我们在考试中有很好的表现了。也就是说,在大多数情况下,跟直接背诵原文相比,“精细复述”所要记忆的内容也是更少的。

总而言之,在“机械复述”的时候,我们的学习方式是被动的;而在“精细复述”的时候,我们是主动去思考知识点,主动去输出。对于学习来说,“主动”这一点,是很关键的。

02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如何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出来?

一般来说,书本自身的表述,是超出我们原有的知识体系和语言体系的,也就是说,单是让我们去理解就已经很费功夫了,哪还能做到用自己的语言去重新表达呢?

大家可以这么做:你先去记忆书本原有的关键词、知识点等“点”信息,而后连“点”成“线”,把这一块的“点”信息串成有逻辑的内容。那么,该怎么串怎么连呢?

在记住关键词和知识点之后,去记关系,是并列还是因果?是时间还是空间?有没有特定的人物和事件?

然后合上书本,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和逻辑,把之前记下的关键词串起来。回想把关键词连接起来的是什么?有哪些词:主语、量词、形容词等等;有哪些关系:因果关系、并列关系等等。借助自己的主动回想,把细节填充进去。

我们打颗栗子:

《自控力》这本书指出:长期睡眠不足让你更容易感到压力、萌生欲望、受到诱惑。你还会很难控制情绪、集中注意力。

关键词是“睡眠不足”“压力”“欲望”“情绪”“注意力”,关系是因果。我们只需要记住这5个关键词,然后试着把它们串起来,大家看看我的表述是这样的:

长期睡眠不足的危害有:增加压力、减弱自控力、情绪失控、注意力不足。

你也可以暂时停下来,试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你会发现,跟连点成线相比,直接背诵刚才那段原文,任务的难度更大,花费的时间更多。

还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我们只需要记住关键词,以及理解逻辑关系就可以了,并不需要把刚才精细复述得来的内容记下来,不然的话,之后的复习,岂不是变成了另一种形式的“机械复述”?

也就是说,每一次复习,我们都可以重新去组织语言,具体的表述可能稍有差别,但是没有关系。事实上,每一次你都能用新的语句表达出来,恰恰说明你是真的理解了这段文字,并且能够很好地应用。

“精细复述”需要达到怎样的标准呢?并不需要特别逻辑清晰、文从字顺,只要能够把这段文字的核心意思大致复述出来,就可以了。

一定要串起来进行重新表述,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主动回想知识点,相当于进行了“测试”,而“测试”带来的记忆效果是更好的。

另外,这个练习,能够帮助你在考场上更为流畅地答题。

为什么?因为你已经预先进行了对逻辑关系的梳理,以及对语言表达的练习,考试答题的时候,你能够信手拈来地化用这些内容,作为自己论点的支撑。

要知道,直接照搬书本的原文去答题,会很生硬。而如果你事先没有经过自己的梳理和练习,在答题的时候临时组织语言,还是挺难的。所以说,连点成线的练习,不但有助于记忆,而且有助于答题。

03

接下来我们讲一讲,记忆大段文字的另一个诀窍,那就是记“少”不记“多”,而后由“少”记“多”

什么叫做记“少”?如果某一块知识点,有很多诠释性的句子,彼此补充、互相解释,那么,选取最核心的那句话进行记忆,就可以了。当然不必非是一句话,两三句都可以,剩下的就暂时舍弃,即使它们补充了许多其它的细节。

这么做的原因是:

其一,像我之前说的那样,教材和论著上的表达,往往过于详实、细节丰盈、内容量大,但书本是为了帮助理解,既然要学习,那么这本书对我们而言有太多的“新知”,详实的细节讲述肯定是必要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需要我们全部记忆,往往提取最关键的某句话或者某几句话,就足够了。

其二,以期末论文为例,开始写作前,我们会有一个收集素材、积累论据、形成论点的准备工作。你会觉得很多材料都有用,然后一一划线、一一扔进文档。

但真正写的时候呢?往往一整块的材料,你只提炼出一句话,用在你的论文当中。

论述题的答题,和写论文的逻辑是一致的,你并不需要背诵默写原文,只要能够提炼素材、化为己用,就可以了。

讲到这里,大家应该已经明白了为什么我说要记“少”。但是,万一考试的时候发挥不出来呢?

不用担心,其实记“少”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记“多”

在第一遍和第二遍记忆的时候,记“少”可以缩减你的任务量和复习时间,你会熟悉得更快,记得更牢,较为全面地覆盖书上的知识点,那么,考试的时候,你能够把主要的观点和素材,都答出一二。

时间不足的时候,尤其需要这么做。

在基本记住了“少”之后,你就可以由“少”记“多”了。接下来,我们以从第三遍开始记“多”为例。

比如某一段重要文字,你之前记了两个核心观点,那么,在第三遍复习的时候,核心观点已经成为你“已有的知识经验”。这个时候,如果你把这一段剩下的陌生内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记忆,效率会更高。

因为这些知识点,与之前记下的核心观点,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它们对你来说并不真正陌生。但是,如果你一开始就记“多”呢,那就相当于要记的全都是陌生知识,这个难度就很高了。

而且,当你真正理解、巩固记忆了某一段落的核心观点,在后续记“多”的时候,你会发现剩下的几乎不需要记了,它们表达的东西,和核心观点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这是因为,一开始,这块知识点对你而言,全部是陌生的,所以你才觉得全部需要记忆。但是熟悉之后,你就能看到它们的共通之处。那么这个时候,“少”也就不必再增多了。

我的建议是,无论时间是否充足,在面对大量需要记忆的内容时,都先记“少”,有时间的话,再继续记“多”。

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啥?语文课代表冷冷的例行总结来了:

1、精细进行复述是存储信息最有效的方法,它是指把要记住的内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

“机械复述”并不能有效增强记忆,想长期记忆知识,必须经过“加工”。加工的意思是,对知识点加以自己的处理。对于记忆大段文字来说,“加工”的关键在于,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出来。

在“机械复述”的时候,我们的学习方式是被动的;而在“精细复述”的时候,我们是主动去思考知识点,主动去输出。对于学习来说,“主动”这一点,是很关键的。

2、如何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出来?先去记忆书本原有的关键词、知识点等“点”信息,以及逻辑关系,而后用自己的语言,把关键词串起来,连“点”成“线”。

每一次复习,我们都可以重新去组织语言,具体的表述可能稍有差别,但是没有关系。事实上,每一次你都能用新的语句表达出来,恰恰说明你是真的理解了这段文字,并且能够很好地应用。

“精细复述”需要达到怎样的标准呢?并不需要特别逻辑清晰、文从字顺,只要能够把这段文字的核心意思大致复述出来,就可以了。

3、记忆大段文字的另一个诀窍,是记“少”不记“多”,而后由“少”记“多”。先选取最核心的那句话进行记忆,把它变为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而后再去记“多”。

当你记住了“少”之后,可能已经不需要继续记“多”了。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我是冷冷,祝你今天吃饱,我们下节课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