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22-23-教你利用“双加工理论”,有效提高学习能力

学习是有方法的,按照正确的方法练习,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学霸。

大家好,我是冷冷。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如何利用“双加工理论”,提高时间利用的效率以及学习能力?

01

我发现,看电影的时候,我习惯于依赖文字进行理解。为此,我起码把注意力,从屏幕上演员的表情和动作中,分去了一半给下方字幕。

我说的不只是外语类电影,甚至中文类电影,我也都是这么干的。

我养成了某种“路径依赖”,习惯于用“阅读”的方式获取信息,屏蔽了“听”的路径。而这种习惯和模式,在任何有关于“听”的场景中,我的表现是一以贯之的。

以至于,我在听英语听力的时候,会紧张,毕竟,我不习惯通过“听”来理解。还有,如果和让我感到有压力的人对话,我会担心自己听不懂TA在讲什么,并且这种情形偶尔会发生,我真的没听清对方说的某句话。

什么是“路径依赖”?它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指的是,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并让你轻易走不出去。

有些朋友会说,自己的表达能力很差,无法做到条理清晰、语句连贯,问我怎么办?其实,我自己也有相同的困扰。

大家看我写文章,好像还蛮清晰明白的,能够流畅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但是,我是一个口头表达能力,低于文字表达能力的人。

以前我不知道原因,现在比较明白了:

首先,我的知识储备,比如词语、句子、素材、观点等等,是比较充足的;其次,我也知道如何组织语言,关于逻辑的储备,也是充足的。

问题出在我对文字的“路径依赖”。我习惯了用文字表达,习惯了在敲键盘打字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和组织语言。

打字是我的自动驾驶模式,我不需要思考自己怎么打,不需要看键盘。也就是说,打字几乎完全不需要占用我大脑的认知资源,就像我眨眼睛和呼吸一样,自然而然。

02

但是,在就严肃主题进行口头表达的时候,我的注意力,有相当一部分,集中在我是如何讲话,以及我讲得是否正确上面,大脑有一种部分空白的感觉,无法在说话的同时,进行思考。

像我前文说的,我的知识储备、语言表达储备、逻辑储备,都是足够的。但对于路径本身,我不够熟悉,口头表达,还不是我的自动驾驶模式。

现在,你大概明白了“路径依赖”的含义。我们习惯了用某一路径进行学习、做事,但是每一个路径,都需要练习,才能不断降低它对我们的认知资源的消耗。

所以你发现了没?

如果我们想做一件事,关于这件事的一切知识储备是必要条件,但并不充分。我们需要学会调取,也就是学会利用知识储备。

但调取本身也是不够的,调取的路径我们也需要练习。路径本身,是很值得审视的。

比如,从“阅读”,转为“听”;从“文字表达”,转为“口头表达”;再比如,学会在“手写”的设定下,边思考边表达,对考试来说,是很重要的技能。——以我自己为例,我已经没法在手写的场景中,写出圆融的文章了。

经常有朋友问我,自己学了很久的英语口语,跟读、复述、重复听和录音,称得上勤奋认真,感觉自己的发音和语句储备,都已经改善了很多,但在具体的场景中,还是不知道如何用英语表达。这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这还是路径的问题,大量的跟读、大量的重复听原文、大量的录音,能够让你做到更好地理解英文、更准确地发音。你可以在阅读、听、填空等路径中,有很好的表现,但是,在脱稿模式的“说”这个路径中,你并没有真正地练习过。

归根结底,还是需要你在面对某一句话时,开启闭卷模式,想象在某个场景中,你将如何说出这句话。看似和跟读练习、复述没有区别,然而,路径是完全不同的。甚至,条件允许的话,最好直接在实践中,去跟人进行英文对话。

再比如说,在平时的考试中,我们遇到的题型是多样化的,比如选择题、填空题、论述题、计算题、证明题。这些题目的考察方式,彼此之间差异很大,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的要求,是不同的。

不同的题目,需要我们以不同的方式,去调取和运用知识点。

打两颗栗子,物理试卷中的填空题,只要你熟悉相关的知识点本身,能够根据题目上下文,进行回忆或者计算,把答案填上就可以了。

但是计算题,只会在题干中给你一些条件,需要你去判断它属于电磁学还是力学,或者二者兼有,能用到哪些原理和公式,然后灵活调取,再去计算答案。

在你所需要适应的那个路径中练习,直到它成为你不假思索的自动驾驶模式。

03

其实,“自动驾驶模式”,可以应用到我们对一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中。刚才讲的是具体的场景,接下来我们把它理论化,应用到更多方面。

心理学上有个“双加工理论”,由谢夫林等人提出。

人类的认知加工包括“自动化加工”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前者是指,我们已经积累了某一行为模式的大量练习的经验,每一个具体的步骤,以及注意事项,已经内化为我们近乎无意识的动作,比如走路、吃饭、系鞋带、骑自行车、跑步、打字等等。

而且,在做这些“自动化加工”的事情时,我们可以同时并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比如思考以及表达。

前者的运行,对后者的加工过程没有影响。走路和骑车的时候,我们可以和人讲话;写字或者打字的时候,我们可以思考自己想叙述的内容,而无需去注意每一个笔画,或者每一个按键的位置。

如果我们所做的某件事,属于“自动化加工”的类型,那么我们多出来的那部分注意力,是被浪费掉的。

注意力,或者说认知资源,闲置着,也没有益处。时间按照相同的速度流逝,在这个过程中,运用“双加工理论”,去同时做另一件需要专注的事情,把注意力的投入拨到满格,完成更多的任务,是时间管理、效率管理的小诀窍之一。

比如在跑步机上,或者空旷且安全的跑道上跑步的时候,可以同时听书或者听课程。

有时候你做一件事情,觉得自己总在胡思乱想,没法集中注意力,一个可能的原因是,这件事没有完全占用你的认知资源。比如听课,如果你已经相当熟悉这个老师的讲话方式、这门课的领域,以及这个课堂了,那么,你就很容易走神。

有效的方式是,同时做另一件与之相关的事情,比如做笔记,把你剩余的注意力,利用起来,也就可以做到更高程度的专注。

04

关于“双加工理论”,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只要我们积累了大量的练习,“受意识控制的加工”可以转变为“自动化加工”。

我在前文讲“路径依赖”时,再三强调要对“路径”本身进行练习,本质上就是建议大家,把需要受意识控制的“路径”,转为自动化模式。

《如何阅读一本书》把阅读的方法,拆解为细致繁多的步骤,并且表示,一开始你会觉得很麻烦,因为你需要分别学会这些单一的动作,而实践的时候,你需要专注于这些单一的动作本身,于是会影响你的速度。

但只要你不断练习,熟悉每一个步骤,之后,你就能做到把这一连串的动作,流畅地连结起来,使之表现为一个整体的动作。

有点难懂?

想一想,你一开始学走路,是不是需要想着先迈哪只脚、脚怎样落地、下一步应该抬多高、怎样保持身体的平衡,这一系列的问题。

还有学骑自行车,也是一样的,一开始,你要认真注意每一个动作,直到后面,所有的具体动作,都已经内化为你的“第二本能”,你无需思考,直接就可以自然地走路、骑车。

实际上,这是学习任何事物的必经之路。

大家刚开始认字时,阅读是需要认真读准确每一个字的,熟练之后,你就几乎不会去注意是否读得准确,而是瞬间完成阅读以及理解的行为,也就是一个流畅的整体的动作。

你刚开始学英语时,需要弄清楚语法规则、主谓语形式、介词等等,很费劲,熟练之后,你无需思考,就可以准确地表达。

理工科对公式的应用,人文社科对素材和理论的调取,都是一样的道理。

一开始,那些分开的动作,需要占据你所有的“工作记忆”,通过练习,你将它们内化为整体,内化为你的自动化的、直觉式的反应,然后你的“工作记忆”,才有多余的空间,去做更高阶的事情。

这就是“练习”的意义。

对于学习来说,做到理解并且会用,是一回事;但,熟练是另外一回事。只有通过练习,做到熟练,你才能进行下一个层次的事情,那意味着,你做题的速度更快、准确度更高。

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啥?语文课代表冷冷的例行总结来了:

1、我们学习的时候,意识不到自己在“路径依赖”,以至于无法在真正需要的场景中,取得良好的成绩。改变的方式是,在你所需要适应的那个路径中练习,直到它成为你不假思索的自动驾驶模式。比如学英语口语,需要在脱稿模式的“说”这个路径中,进行大量的练习。

2、人类的认知加工包括“自动化加工”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高效利用时间的诀窍之一,是在进行自动化加工的任务时,同时做需要意识控制的事情,比如跑步的时候可以听书。

3、只要我们积累了大量的练习,“受意识控制的加工”可以转变为“自动化加工”。这就是“练习”的意义。

4、对于学习来说,做到理解并且会用,是一回事;但,熟练是另外一回事。只有通过练习,做到熟练,你才能进行下一个层次的事情,那意味着,你做题的速度更快、准确度更高。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我是冷冷,祝你今天吃饱,我们下节课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