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09-10-如何快速入门新领域?论述题如何答出高分?

学习是有方法的,按照正确的方法练习,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学霸。

大家好,我是冷冷。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快速入门新领域的读书方法,以及论述题如何答出高分。

01

我所说的“新领域”,是指人文社科,而非需要计算和记忆公式的理工科。

一开始读书时,你需要把握对这一新领域的总体的感觉,也就是“入门”。可以找几本综述性的书籍进行阅读,先别着急看专业论著,也就是某一具体的纵深方向的研究著作。

你最需要关注的是这个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哪些,试图解决什么问题,以怎样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重要的是获得对这个领域的宏观感受和认知,先不必追究细节,这里的细节是指:某年某月某事件,某个概念的细致含义,某句在当下看来比较晦涩的句子等等。

有很多东西你现在看不明白,但是不用管。在这个阶段,你不需要细读,也别奢求能做出很好的笔记。因为,当初次接触一门学科的时候,你根本无从判断哪句话、哪个概念是重点,你甚至会觉得所有的东西都是重点。这时候做笔记,很容易发生“抄书”的情况。所以,对那些你觉得是重点的内容,稍微做一下标记就可以了。

既然是新领域,这本书你不可能只读一遍。每一本书,我都建议读个两三遍。

这样做的好处是:你在第一遍阅读的过程中,扩充了这一学科的许多背景知识,包括基本概念、思维方法、研究方向等等。当你通读了几本综述性的书籍之后,它们的知识点、提出的问题以及给出的答案,会互相印证。你去重读的时候,之前的很多困惑,会很容易得到解答。

如果你有过把一本书读两遍,并且中间隔了一些时间的经历,你会非常明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意思。它并不是指连续读一百遍,而是当你有了更多的阅读量和人生经历之后,再去重读,你会发现从前未曾发现的风景,某句话你看懂了,某句话你读出了另外的意思。

但是,当你第一次读的时候,是看不懂的。所以才说第一遍只要“粗浅地阅读”就好了,这样效率更高。

在前几次阅读时,你需要的是用不同颜色的笔、不同的符号,来做笔记,以此区分每一次的重点。你会发现,随着你对这个学科了解程度的加深,你的笔记会越做越少,而且侧重点也会变化。

关于快速入门新领域的读书方法,我就讲到这里。接下来,我们继续聊一聊,论述题如何才能答出高分。

02

前北大中文系教授温儒敏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不大主张指定参考书,主要是怕限定了考生的思维。”另外,吴晓东老师表示,只答教材上现成的答案,只能有及格分数。鼓励考生在答题时,有创新性思维,形成自己的角度和看法。

虽然这只是北大中文系的老师们,对考研的考生提出的要求,但其中体现的思路,对人文社科专业的学生,是有普适性的参考价值的。

在回答论述题的时候,有所创新、有自己的观点,是很重要的。当然,你的答案的大部分内容,还是要以现有的知识和观点为基础,然后稍微有一点创新意识,就足够了。

但是如何才能做到创新呢?

在时间和精力允许的情况下,多进行拓展阅读。在指定书目之外,你可以看看该领域其它权威学者的专业著作和论文。

多看论文多看书,你会发现,对同一个问题,每个人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有不同的看法。而你把它们进行对比和综合,可以打开思路、生发灵感,学到思考的底层逻辑,知道该如何去分析问题,如何得出结论。

但是,如果连看完指定参考书的时间都不够,没法进行拓展阅读,是不是就不能有自己的想法了呢?不用担心,这种情况依然有解决的办法。

大家先回顾一下,我们平时答题的思路是怎样的呢?基本上都是认定这道题有标准答案,而且能够在教材上找到,然后努力回想书上的内容,试图把它们照搬过来。

但其实,除了事实性的知识,教材上的表述并不等于标准答案。

以《当代文学史》为例,当时我看了洪子诚、陈思和、孟繁华、陈晓明等老师的版本,在这些书中,针对不同的作家、不同的作品,每位学者论述的角度和选取的材料都很不同,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当代文学史。

那我答题时应该答谁的观点呢?讲到这里,大家应该已经明白了,为什么我说教材并不是标准答案。

在回答人文社科专业的论述题的时候,与其答得“正确”,不如答得“不同”。当然,基本知识和概念,是一定要正确的,我所说的“不同”,是指角度和观点的新颖。接下来,结合我对两道中文系真题的答题思路,说说在所读书目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做到答得“不同”。

03

首先是一道西方文论的题目:从现实主义文论的角度谈谈“真实”的内涵,其对文学有什么样的意义?

一般来说,应该先花很大的篇幅聊一聊现实主义文论的代表人物车、别、杜,以及他们的观点,然后罗列一些经典的现实主义小说。

但我当时在西方文论方面读的书很有限,没有认真复习现实主义,对它的了解只有一句话,大概二三十个字。我决定不局限于现实主义,而是把我的知识储备中,能与“真实”扯上关系的,比如文论、作品、人物、情节,全都写了进来。

当然,我并不是单纯地拼凑和堆砌,而是按照一定的逻辑,把素材串起来,佐证自己的观点。答论述题,要像写小论文一样,有论有述,有条理,还要细节丰盈。你并不需要把所有的知识点都答上去,只要结构完整、逻辑缜密、自圆其说,就可以了。

虽然我对这块知识点没有直接的了解,但这道题却答了很高的分数,原因在于,我看书的时候,会去深入思考,想一想这个观点,和其它哪个概念、哪本书、哪个学科有联系,把它们结成一张网。我会去找不同的知识点之间的共通之处,会去比较不同学者的观点的异同,会把理论和具体案例结合起来思考,看案例的时候,琢磨可以用什么理论进行佐证。

如果仅仅满足于看一块知识点就记一块知识点,在考场上局限于罗列书本上的原文,那是无法有自己的思考的,在答题的时候,也体现不出来你的专业能力。

其实大家发现没有,我强调的在不同知识点之间建立联系,所用到的底层思维,依然是之前所说的“加工”与“主动思考”。

刚才讲的这些都比较抽象,大家可以在我的公众号“高冷冷”,回复“论述题”,获得我的具体答题思路和内容,会对这些方法有更透彻的理解。

我们再打颗栗子,这是一道古代文论的题目:谈谈司空图的《诗品》。

这门科目,我也只看了薄薄一本教材,如果照搬书上现成的答案,不可能比别人答得好。我是这么做的,我不仅答了《诗品》,还按照文学史的脉络,把前人庄子、钟嵘、刘勰,后人严羽、王士禛、王国维等人的相关论点,都提了一笔,用以展现我知识的广度,以及把具体的作品放在历史中思考的意识。

另外,我还谈了西方文论中英伽登的现象学、姚斯的接受美学,甚至现当代的汪曾祺。

如前文所说,重要的是,不要局限于书本某一章节,你可以把相关的内容全部放在一起思考。文学史的发展脉络、理论之间的不同与相似,都是很好的切入角度。这能体现出你有主动思考的意识,以及较广的知识面,还有发散的思维,这些都是老师希望在你的答案中看到的。

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啥?语文课代表冷冷的例行总结来了:

1、快速入门新领域,首先应该把握总体的感觉,也就是“入门”。可以找几本综述性的书籍进行阅读,你最需要关注的是这个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哪些,试图解决什么问题,以怎样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重要的是获得对这个领域的宏观感受和认知,先不必追究细节。

2、每一本书,我都建议读个两三遍。当你通读了几本综述性的书籍之后,它们的知识点、提出的问题以及给出的答案,会互相印证。你去重读的时候,之前的很多困惑,会很容易得到解答。

3、在回答论述题的时候,有所创新、有自己的观点,是很重要的。

在时间和精力允许的情况下,多进行拓展阅读,可以帮助你打开思路、生发灵感,学到思考的底层逻辑,知道该如何去分析问题,如何得出结论。

除了事实性的知识,教材上的表述并不等于标准答案。与其答得“正确”,不如答得“不同”。

在看书的时候,要多思考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把它们结成一张网。在答题的时候,主动思考的意识,以及较广的知识面,还有发散的思维,都是老师希望在你的答案中看到的。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我是冷冷,祝你今天吃饱,我们下节课再见。